中国政府网湖北省政府武汉市政府

智能助手 长者专区 残疾人专区 无障碍繁体登录注册

江岸区文化体育和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字号 :  | 
发布时间:2017-12-14 00:00 |  来源:江岸区发改委

江岸区文化体育和旅游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江岸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根据《湖北省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规划纲要》、《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江岸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立足加快实现区委、区政府关于建设“创新活力城区、幸福美丽江岸”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要求,推动江岸区文化体育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率先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绩

1. 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1)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形成“文化、体育、旅游”融合的大文化发展格局。推行人事制度改革,按时完成“文图三馆”岗位定编、定级工作。文化市场实现综合执法。组建了长江日报传媒集团,主要国有文艺院团实现转企改制。

2)公共文化服务迈上新台阶。打造了国家一级文化馆、图书馆和国家二级少儿图书馆。争取各级专项资金764万元,完成17个街道文体活动中心、112个社区文化活动室的提档升级工作,新建2个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篮球、游泳、摔跤三个训练基地,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全区17条街乡“图书馆图书专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育健身”基层服务点全覆盖。定期派专业人员深入社区图书专柜和服务点,开展相关辅导培训,“一园五馆”免费开放,公益文化惠民能力和质量全面提升。

3)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以“滨江之春”艺术节为龙头,培育各具特色的“四季歌”大型文化系列活动。年均投入经费300余万元,每年举办大型群众性广场文化、公益性文艺演出和优秀电影展映等活动130余场,组织基层群众文体活动300余场。开展元旦长跑、国际横渡长江、国际风筝节以及一系列“非遗”保护活动。五年来,在各级群众文艺展演和比赛中成绩优异。音乐作品《古琴台》、《欢乐颂》,舞蹈《山楂树之恋》,摄影作品《冲锋陷阵》等数十件作品获全国、省、市群星大奖及“群星奖”;辅导、培育的文艺团队先后在省、市群众广场舞展演活动中,获省级奖项3个,市级奖项8个,3支团队获市音乐节合唱比赛“十佳合唱团队”;获省羽毛球锦标赛22银、省青少年男子篮球联赛亚军等多个奖项;新增2个省级项目和1个省级传承人。

4)文化队伍建设呈现新气象。每年组织区文化馆、图书馆、街道文化干部、社区文化专干参加的文化干部培训班,加强公共文化管理业务能力培养。通过项目比赛、选拔表演和参与共享,加强培训,打造品牌,培养基层文艺队伍。目前,我区共有社会文体团队186个,参与群众近万名。晨晚练点280余处,各类文化服务志愿者近千名。

2. 丰富产品,打造品牌,旅游影响力明显提升

1)特色旅游发展迅速。整合“八七”会址、“八路军”驻汉办事处、新四军军部、宋庆龄故居等一批革命历史旧址,形成新的博物馆旅游线路。投资近2000万元新建了汉口中宣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陈列馆等一批红色纪念馆。推进街头博物馆及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建设,大力引导、扶持企业、家庭、个人博物馆建设。

2)品牌塑造成果丰硕。成功举办五届“旅游文化节”,唱响“四季歌”,重点打造“红二七、老洋房、夜汉口、新江滩”四大旅游品牌,成为江岸区四张都市形象名片。吉庆民俗街、武汉天地双双获评武汉市“旅游特色街区”。

3)旅游营销持续强化。先后投资3080万元拍摄电影《风云1927》和旅游形象宣传片《美丽江岸》,举办“最江岸·寻访十大美景”评选系列活动,组织江岸旅游LOGO和旅游纪念品征集大赛,制作《品味江岸》印章图册和江岸博物馆地图,设计江岸特色明信片,开通“江岸旅游微博”,有力提升了江岸旅游知名度及美誉度。

(二)现存的问题

1. 发展合力不够。伴随人民群众需求的快速增长,公共文化、体育和旅游服务主体和路径渠道社会化、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协同配合和联动推进的力度有待增强,加之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相对较弱,区局职能和基层社会组织相对薄弱,集约发展的合力还不够强。

2.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区财政资金尚不宽裕,需要投入领域较多,对公共文化投入相对不足,资源分布不均,服务水平和供给效率不高。虽然经过五年的持续努力,全区的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布局日趋优化,但项目优势不太明显,居民群众难以尽快地享受到更多的文化、体育和旅游服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和体育产业发展。

3. 改革力度不大。文化体育和旅游业自身改革创新的力度不大,转变发展方式和政府职能进展较慢,制约文化体育和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事业和产业、政府和市场界定不清,管办不分,代管分管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未能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社会组织尚难完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产业政策、市场监管体系不够健全,大型场馆运行社会化水平不高、效益不佳,大文化、大体育和大旅游产业的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4. 人才队伍缺乏。文化体育和旅游人才队伍数量偏少,结构不优。专业领域里有一定造诣和影响的领军型专业人才匮乏,开创性、专业化和市场化的文化体育、旅游经营管理的创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较少。同时基层文化人才青黄不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薄弱,断层情况突出,发展受到较大制约,后劲明显不足。

5. 发展不够平衡。总体上事业强,产业相对弱。从区域分布来看,不同社区、街道之间的发展尚存在一定差异,一些社区基层文化服务较为薄弱,不少地方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还比较单调和缺乏。从行业竞争力来看,文化体育、旅游行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竞争优势不明显,缺乏核心竞争力。从产业融合来看,文化、体育和旅游业与科技融合不够。目前我区产业科技创新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文化体育与旅游企业科技投入不足,创新产品、精品不多,产业链不完善,带动其他项目发展能力较弱。智慧民生与旅游领域的高新技术成果运用不普遍。从宣传和服务质量来看,没有形成统一、鲜明的旅游品牌形象和健全的推广体系,旅游开发、宣传、推介程度不够,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二、“十三五”发展形势分析

(一)主要机遇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也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阶段,更是江岸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对国家“一带一路”、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武汉“设计之都”申报成功等多重叠加战略机遇,我区文化体育与旅游业发展适逢千载难逢的重要历史发展机遇:

1. 新基础。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和文化体育事业取得了极大成就。经济与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城市功能与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城市空间格局进一步明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已经完成,促进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文化旅游业发展明显增强,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活动和文艺作品丰富多彩,群众文化生活显著改善;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人民群众享受的文化成果不断增多,和谐城区、生态文明城区建设成效显著。

2. 新趋势。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为文化体育与旅游业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公共文化体育和旅游消费需求旺盛,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文化民生效应日益明显。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特别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使其在驱动和激发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活力与潜力中更加重要,文化体育和旅游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 新动力。创新驱动成为趋势,文化体育和旅游组织化水平和社会化、产业化程度将快速提升。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交织并进,尤其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将为各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技术新引擎,有利于促进文化体育和旅游业发展的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将极大焕发起文化体育和旅游业发展的新活力,促进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全面互动发展,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产业融合的广度与深度,新兴产业业态不断涌现。

4. 新机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全面推进,为文化建设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特别是围绕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长江新城和“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建设,文化体育和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宏观政策环境更加宽松,城乡居民参与更加踊跃,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为推进我区文化体育和旅游业再上新台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根本保证

(二)面临的挑战

1. 文化兴区战略亟待更高层次上的文化创新。首先,社会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促进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进入高质期,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数量、质量、品种等方面都亟待实现新的创新和突破。其次,新媒体、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日益深刻。融入科技发展潮流,推动文化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管理创新要求更加迫切。

2. 旅游区域合作与竞争进一步深化。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战略的实施,武汉、重庆、长沙、南昌等城市将构建形成长江经济带旅游联盟,休闲旅游业亦将成为长江经济带周边地区的重要产业。面对相似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客源市场定位,地区间的旅游竞争必将进一步加剧。

3. 旅游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条件下,旅游市场消费和产业发展已发生重要变化。从团队大众化出游向散客化、个性化、网络化转变;从规模发展向品质发展转变;从大众观赏旅游向体验旅游转变;从硬件设施建设向软件服务品质转变;从传统的人工管理向行业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转变,旅游产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实现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创新,创新发展监管模式、产业业态、产品策划以及形象推广已然成为新的时代课题。

面对以上机遇和挑战,需要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狠抓改革创新和项目兴区,在需求侧着眼,供给侧发力,抓住新机遇、挖掘新潜力,激活新要素、集聚新动能,坚定不移创新促转型,坚持不懈服务惠民生,努力推动江岸区文化体育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繁荣,在打造“历史之城、当代之城、未来之城”中努力当好排头兵。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统领,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文化五城”“文化创新实验区建设为抓手,以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突出产品创新与产业跨界融合,健全现代旅游市场体系,加快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建设“创新活力城区、幸福美丽江岸”提供强大精神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经济推动力。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创新,推进融合升级。“文化+”“旅游+”建设为动力,坚持文化创新驱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全面推进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不断增强文化竞争力。深入实施跨界融合与突出特色相结合,积极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构建和完善融合型的旅游产业业态、产业链、空间布局和产业政策,促进文化体育事业、城市建设、商业贸易等与旅游一体化发展,实现产业的融合与提升。加速推进智慧城区建设工作,打造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升级版。

2. 坚持协调,促进均衡发展。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文化功能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发达社区与发展社区、江湖与陆地协调发展,推动各类文化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优化全区文化结构布局,聚焦传统文化事业提升和新兴旅游业态的催生,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着力提升公共文化体系的服务力以及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促进文化体育事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融合互动发展

3. 坚持绿色,建设友好环境。“长江新城”文化五城“建设为抓手,加强文化环境治理,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极参与打造武汉城市发展轴、文化轴、生态轴、景观轴。加快“三旧”综合改造和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城区功能品质和综合承载力,创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适宜、生态空间秀美的协同发展新城区,促进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建设。

4. 坚持开放,深化合作共赢。适应国际国内发展新趋势,统筹国际国内、省内省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内外需协调、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

5. 坚持共享,建设民生幸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增强人民群众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的,大力弘扬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富民惠民、共建共享,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发展目标

1. 总体目标

——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积极推动文化五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公共文化在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构筑江岸区道德高地、文化高地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全面提升与增强。保持全国文化先进区,积极创建省级和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社区)

——全国体育先进区。力争到2020年,把江岸区建设成市民体质增强,后备人才不断涌现,体育文化氛围浓郁的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体育强区,体育发展总体水平达到中部领先、全国前列。

——打造高品质旅游业集群核心区以全域旅游大发展为主线,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全面整合江岸区文化、科技、休闲、政务等资源,科学谋划实施旅游空间布局、精品景区发展、旅游营销、旅游惠民等“七大行动计划”,全面建成汉口历史风貌街区。加快创新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业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强化体制、机制、政策、资金、法治等各项保障措施,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会展、商贸等融合发展,努力提高旅游业国际化、智慧化、品质化水平,将江岸区打造成高品质文化旅游业集群核心区,成为武汉“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国际滨水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中具有示范引领意义、最靓丽的风景。

2. 具体目标

1)公共文化体育

——完善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形成网络完善、供给丰富、布局合理、服务高效的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水平位于全市前列,部分建设指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市场管理规范有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坚持公正文明执法,切实履行职能;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不断创新。

——提升服务效能,推广全民健身构建等级明晰、功能完善、设施齐全、活动丰富、满足广大市民体育健身需求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完善15分钟健身圈。全面提高全区体育事业综合服务能力,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追求健康文明生活的浓厚氛围。

——发展壮大体育产业。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现代新兴体育项目与传统体育项目协调发展。力争到2020年,再创2-3个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和3-5个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形成2-3个有市场影响力和旅游吸引力的观赏性竞技体育项目品牌,体育产业在全区GDP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加快推进体育强区建设。

2)旅游业

——突出在江岸区经济转型的战略支柱产业地位。实施融合创新和全域旅游发展,以“旅游+”为引领,整合资源,跨业融合、多维拓展,加快产业转型,壮大产业规模。推动旅游服务模式创新,提升服务品质,打造市场品牌。着力建成国家5A级江汉朝宗文化旅游景区、汉口历史文化风貌街区,打造武汉旅游升级版。推出至少1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主题酒店,培育1-2个年利税超过1亿元的旅游集团,3-4个年利税超过5000万元的旅游集团,实现旅游上市企业零的突破,使旅游真正成为构筑伟大城市梦想的新内涵,成为带动江岸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促进旅游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稳健提升“十二五”期间的平均年增长率,到“十三五”期末,实现年接待入境旅游者达到40余万人次,年旅游外汇收入达到4亿美元,年接待国内旅游者达到3000万人次。2020年,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区服务业比重达40%以上。同时,加大市场品牌宣传,进一步提升“大武汉、老汉口、新江岸、元时尚”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丰富相应的标志性旅游产品,打造国家旅游中心城市示范区、武汉市旅游零公里起点区。

——实现旅游惠民工程。以智慧旅游为先导,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旅游休闲功能,刺激和引导理性消费与文明出游,推动武汉市文明城市建设。同时发挥旅游产业高联动性,进一步促进区域居民就业与再就业,实现旅游惠民,到“十三五”期末,全区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3万人左右,相关就业人数达到20万人左右,使其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幸福产业。

具体发展指标如下:

1  江岸区文化、体育、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2015

2020年规划目标

属性

来源

绝对值

累计或年均

增长(%

旅游业

(12)

1

文化旅游业增加值(亿元)

 

30

10%

预期性

区级总规

2

接待游客数量(万人次)

 

3040

-

预期性

市旅游规

3

旅游总收入(亿元)

 

700

-

预期性

市旅游规

4

国内游客人均逗留时间(天)

 

3

-

预期性

市旅游规

5

4A景区数量(家)

 

3

-

预期性

市旅游规

6

5A景区数量(家)

 

1

 

 

 

7

旅游名镇名村名街

 

1

 

 

 

8

旅游接待饭店数量(家)

 

60

-

预期性

市旅游规

9

具备出境组团资格的旅行社

 

3

-

预期性

市旅游规

10

旅游标准化全行业覆盖率

10%

70%

-

约束性

市旅游规

11

旅游幸福指数

市民出游比例

25%

60%

-

预期性

市旅游规

12

年均出游次数

0.7

1.5

-

预期性

市旅游规

公共文化服务

9项)

13

博物馆年观众量(万人次)

 

100

-

预期性

市文化规

14

全区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册)/每册年流通率

 

1.0

-

约束性

市文化规

15

建有100M2以上文化活动室社区比重

 

80%

-

预期性

示范国标

16

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

 

 

-

预期性

市标

17

公共文化设施每周免费开放时长(小时数)

 

56

-

约束性

国省市标

18

全区年人均文化事业费(元)

 

16%

-

预期性

市标

19

年均组织各类群众文体活动(场)

 

100

-

约束性

市文化规

类别

序号

指标

2015

2020年规划目标

属性

来源

绝对值

累计或年均

增长(%

公共文化服务

9项)

20

街道(乡镇)社区特色文化队伍

(支)

 

20

-

预期性

市文化规

21

中心书店(平方米)

 

2000

-

约束性

读书之城

体育

5项)

22

全区体育人口比例

48%

50%

-

预期性

先进国标

23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1.42

1.7

-

预期性

 

24

市级青少年训练资助基地

 

5

-

预期性

 

25

街道每年体育比赛次数

 

4

-

预期性

先进国标

26

人均每周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小时数)

 

5

-

预期性

示范国标

注:2015年基期数均为初步统计数,最终以核定数为准;[ ]表示五年累计数。

四、主要任务

(一)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全面实施文化创新驱动

1. 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以推进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功能区提档升级为目标,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健全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规范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示范,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制定与完善相关政策,创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率先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2. 探索文化服务管理体制创新。进一步简政放权,整合文化、宣传、体育、民政等部门职能,建设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采取集中培训、上门指导等多种形式,加强街道文化服务的管理水平。推进社会力量和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实现自我服务与管理。

3. 创新旅游产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积极创新旅游产品,重点开拓与城市形象密切相关的新型特色旅游产品。以大型水上实景演艺为主体,整合江滩、历史风貌街区的独特自然人文景观,着力打造集文化底蕴、历史风貌、艺术风尚、国际时尚于一体的窗口式名片——江汉朝宗核心旅游区,构建都市旅游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新模式。积极发展具有产业延伸价值的节庆、赛事、会展旅游及其辅助支撑产品,不断丰富产品体系,提升旅游业整体竞争力。

4. 创新旅游业态。坚持改革创新,以“旅游+”、“互联网+”引领全域大旅游,大力推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强与旅游体验相结合的研学旅游、文化遗迹游、体育休闲旅游、文化创意设计旅游、会展旅游、康养旅游、智能旅游门店、汽车露营地、珠宝购鉴等旅游业态创新。抓住武汉市打造“长江左岸创意设计城”的战略机遇,推动文化创客行动,培育创客文化,引导发展户外运动装备、特色“武汉礼物”等制造、设计业。通过基地化生产、景区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与其他旅游景区优化组合,创新旅游业态,推进江岸区旅游产业升级。

5. 创新建设武汉市旅游零公里起点区。加强交流合作,重构大武汉开放格局,与境外、长江流域、周边城市及其武汉其它城区实现旅游联动。以国际航空港、长江独特水运交通为载体,通过产品互推、客源互送,信息互享,在江岸区聚集旅游人气,构建大旅游、大市场、大客源的格局,成为旅游零公里起点区。打造江岸区在武汉区域旅游联盟发展的龙头地位,推动武汉、乃至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的区域一体化联动发展。

(二)以优化产品体系为核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 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

1)构建精品旅游产品体系。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以全域旅游大发展为主线,以江汉朝宗核心旅游区为核心,整合旅游产业要素,大力发展蓝色水上旅游、绿色生态旅游、红色革命教育旅游、古色历史人文旅游、夜色休闲旅游“五色旅游”,促进文化与旅游双向深度融合,打造江岸旅游升级版。以武汉江滩观光、滨江水上系列娱乐休闲、两江四岸夜游为载体打造都市滨江穿越畅怀游,大力开发滨江景观游览、水上游乐、水体健身、滨水文化休闲、滨水生态度假等旅游项目;以汉口一元路、青岛路片老洋房为载体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探访游,大力发展休闲街区、骑行公园,构建自行车绿道、绿皮火车组成的城市慢行系统,不断拓展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以江汉路、武汉天地城市购物和美食商业区为载体打造都市时尚休闲旅游;以江汉路、吉庆街城市特色小吃集聚地为代表打造楚风汉味美食品尝游,构建以武汉“老字号”为旗帜的美食休闲集聚区;以八七会议旧址、武汉二七纪念馆为载体打造革命策源红色缅怀游;以古德寺等四大宗教旅游点为载体打造都市净土宗教养心游,开发宗教朝觐、禅修和养生等特色旅游产品;以界立方、文创谷等文化创意旅游特色街区为载体打造创客空间与创意街区体验游,营造浓厚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人人创意”三创氛围,实现商旅文的一体化发展。同时加快历史街区保护利用和二七沿江商务区高星级酒店业发展,积极拓展博物馆群之游、科教文化游、文化创意游、会展节庆游、商务休闲游等新型旅游线路,着力培育在国内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旅游项目。

2)大力推动产业集聚。以汉口沿江张公堤和园博园文化功能集聚区建设为统领,进一步有机整合区旅游资源、旅游要素和旅游功能,以旅游景区或旅游企业为主体,着力打造旅游产品集聚区和核心吸引区,不断提升城市旅游的主题形象与市场感召力。重点建设“江汉朝宗”两江四岸都市旅游核心区、老洋房里份文化旅游集聚区、二七金融商务旅游集聚区、永清休闲餐饮旅游集聚区以及后湖张公堤园博园生态旅游集聚区,促进江汉路、青岛路、一元路、吉庆街、黎黄陂路、台北路等特色街区建设。进一步拓展和优化提升城市功能、旅游功能与服务领域,不断彰显江岸城市与文化特色。

3)提升传统旅游要素。充分发挥两江四岸——江汉朝宗文化旅游区新产品的带动效益,进一步改造和提升城市旅游功能,实现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娱乐、旅游商品、旅游会展、旅游演艺等要素的全面整合。促进旅游要素资源的特色化、差异化、品牌化、大众化、标准化开发,不断提高江岸四季“全天候旅游”的综合吸引力,再造全新的江岸旅游魅力形象。

——开发时尚体验休闲娱乐产品。以“江汉朝宗——长江第一实景演艺秀”为突破口,培育和打造具有武汉地方特色的品牌演艺项目,提高江汉朝宗的演艺水平和市场运营能力。以“艺苑社区”建设为载体,优化提升一批满足市民和游客需求的大众休闲场所,打造汉派戏曲一批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产品。同时引导开发系列融时尚、体验、共享于一体的娱乐休闲项目。

——打造特色汉味餐饮品牌。深入挖掘汉派餐饮文化,恢复老通城豆皮、四季美汤包、小桃园鸡汤等老字号,培育创新鄂菜品牌。按照相关标准积极建设一批特色餐厅和餐饮街区,加强对吉庆街、武汉新天地等特色餐饮街区的宣传推广。

——优化旅游住宿结构与品质。根据市场需要,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多样化、多层次住宿设施。以创建主题特色精品住宿示范点为突破口,巩固提升星级酒店管理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主题酒店、商务酒店和经济型酒店;积极培育汽车旅馆、房车营地、船屋、特色民宿、度假公寓、青年旅舍、集装箱旅馆等住宿新业态,以住宿新业态撬动旅游体验升级。

——加强旅游商品开发。着力培育地方特色鲜明的土特产品、旅游食品、旅游纪念品以及旅游工艺品等系列旅游商品,打造特色“武汉礼物”。建设一批旅游商品创客基地,鼓励企业、个人创新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扶持重点景区发展特色商品连锁店。支持依托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设立旅游商品展销中心、旅游购物直销连锁店,开展旅游商品在线销售,力争使旅游购物成为我区旅游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扶持旅游企业成长。加强行业管理能力,细化旅游业升级计划配套政策,推动奖励、补贴、土地、金融等政策的落地实施,充分激发旅游以及饭店、景区、旅行社、文化演艺、电子商务等相关企业主体的创新活力,加快建设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积极推进“旅游+”,延伸旅游产业链,通过产业聚集、自主创新、资产重组、重大项目建设,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管理科学、优势互补、实力强大的现代旅游产业综合体系和产业集群。到2020年,培育2-3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龙头企业,全区旅行社和宾馆饭店的数量、档次等集聚度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拓展旅游发展新领域。

——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现代都市休闲旅游。扶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数字文化产业相融合。以“江汉朝宗——长江第一实景演艺秀”为突破口,发展文化演艺旅游。打造传统节庆旅游品牌,以大型赛事、节庆带动节庆旅游发展。以青岛路片区改造、吉庆民俗文化街、古德寺宗教文化旅游项目等为抓手,推动“汉口历史文化风貌街区”旅游示范区建设,集中打造一批“商旅文”结合特色圈街。

——促进旅游与商贸融合发展。注入多样文化内涵,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打造特色街或商圈。以中山大道、吉庆街等特色商业带(街)为依托,推进整体景观设计,打造具有老汉口文化特色的著名商业街。将历史风貌特色的里弄、街巷、建筑,引入时尚文化设计,形成焕新历史品味、充满时代气息的文化时尚体验区和精致、高雅、丰富的城市文化记忆体验空间。参与支持武汉天地壹方购物中心、武汉华润万象城等商圈建设,使之成为“文化体验消费集聚区”和“繁盛时尚文化之地”。加快推进汉润里、保元里、三德里等“老里份”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科学谋划保华街、南京路、车站路等经典老汉口商业区转型升级,积极引入符合老里份特色的新型商业模式及商业业态,重塑一批汉味“老里份”。传承老字号特色商业历史文化,深入推进老通城、五芳斋、小桃园、老亨达利、长生堂等老字号的经营模式转型以及体制机制的现代创新,塑造汉派商务文化品牌。

——促进旅游与教育融合发展。将研学游览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博物馆、文物古迹、红色文化、创意园区等专题研学旅行。成立游学联盟,鼓励对研学游览给予价格优惠。

——促进旅游与商务会展融合发展。加快滨江商务会展旅游目的地建设,发展国际化、专业化的商务会议会展旅游业。加快相关场馆设施建设,提高会展旅游专业化水平。加大会议会展促销力度,加强会展期间节庆、演艺、论坛、竞赛等活动的策划组织,打造会展品牌。

2. 引导发展大健康产业

抓住武汉市被确定为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的契机,以谌家矶国际体育文化中心和塔子湖全民健身中心为“两核”,大力发展体育经营和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等本体产业;加快发展体育经济、体育广告、体育服装用品、体育旅游、无形资产等体育相关产业,逐步形成以体育服务业为基础,多业并举,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大健康市场新格局。打造体育赛事产业中心,推动健康休闲产业发展。

1)以高端赛事为契机,壮大竞赛表演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体育赛事培育工程,积极参与筹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自行车、马拉松等大型国际性体育赛会,将它们办成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精彩纷呈、非凡卓越的国际体育盛会。配合省市引进国际国内顶级的足球、冰球、篮球、游泳、铁人三项等高水平赛事,力争更多省市举办的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赛事落地江岸。联手新媒体,立体传播赛事品牌,全面提升活动影响力和赛事价值,延伸产业链,积极推进武汉国际交往中心的打造。

2)大力发展康体休闲运动。推动举办体育文化节、国际足球学校、足球培训中心、运动康复医学院、异国风情街为一体的大型体育休闲文化产业项目。利用江滩和沿江体育设施资源,依托武汉国际横渡长江节、江滩风筝节、武汉马拉松、武汉国际沙滩排球赛、汉口江滩“趣味体育嘉年华”等省市两级组织的有影响力的体育节庆和赛事活动进行配合和延伸策划,将体育赛事活动与旅游观光、文化休闲、餐饮美食等多种产业融为一体。

3)推动社会兴办体育产业。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各行各业、境内外企业单位和个人参与体育市场开发、投资体育产业建设,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

(三)以强化旅游服务为动力,着力实现倍增发展

1. 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认真执行《武汉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标准》,加强旅游交通、集散咨询、安全应急保障和便民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慢游系统、旅游生态、停车场等的规划建设,深化旅游厕所革命,保障全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配备能较好满足游客需求。

——完善旅游交通设施。推动全区旅游交通与全市实现无缝对接,加快构建旅游观光车、市区公交、出租车等各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零换乘的综合多维立体旅游交通体系。率先在5A级景区开通“旅游直通车”专线,实现5A级旅游景区与临近中心城市、机场和高铁站等交通枢纽的无缝接驳。完善自驾游服务,强化历史街区的整改工作,提升沿江大道的交通枢纽功能,特别是水上交通与陆地交通的衔接,使其担当武昌与江岸的传送带,提升城市旅游功能。

——提升旅游集散服务体系。以新荣旅游咨询集散中心为核心,探索在城区重要交通窗口、重点旅游景区、特色旅游商业街区或者其他一些商务政务中心等地设立集散中心收客点,提供信息咨询、接待、预订、旅游产品交易、投诉处理等一站式旅游服务,构建覆盖全区的旅游集散系统。

——推进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市级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以区级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景区、街区旅游咨询服务为节点,建设具有体验功能的旅游咨询集散网络,构建覆盖区、景区、街区三级、健全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推进咨询网点的信息化,完善旅游咨询、投诉等旅游公共服务。

——完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完善4A级及以上景区的中英文双语标识及旅游解说牌,优化各等级景区旅游解说形式和内容。新增、改版现有的城区主干道与旅游道路衔接的旅游行车导向标识标牌、旅游行人引导标识导览图,实现主要景区周边道路、城区主要街道全覆盖。

2. 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加强“文化+旅游+互联网”融合,完善区旅游目的地基础数据库,搭建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旅游质监信息系统,在2017年率先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具体是: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景区Wifi系统和智能旅游系统,实现景区智能服务与智能管理;依托历史街区,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和政务门户网站、掌上导游、自动景区导览等智慧旅游数字平台,开展网上营销、智慧体验;建设旅游服务企业线上服务平台,结合大型网站,推出旅游一卡通,实现六位一体的一站式集成服务;推进智能酒店,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政务等数字旅游项目,使智慧旅游生活化,打造智慧旅游及旅游数字化管理的样板区。

(四)以打造特色品牌为抓手,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1. 实施文化精品锻造工程。以人民为中心,坚定文化自信,配合武汉戏码头”建设,加大对汉派文化、红色文化、大汉口文化的挖掘和弘扬,促进地方戏曲发展和文艺创新。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工程,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建立健全文艺创作生产机制,加强文化艺术精品的转化传播,打造一批展示时代风貌、体现武汉特色、具有国家水准的文艺精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和高水平创作人才,发现和培养一批基层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艺汉军”。

2. 实施特色群众文化体育品牌创建工程。鼓励各街道按照“一街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的思路,挖掘自身文化特色,探索文化互动,搭建“百姓舞台”,开展各具特色的品牌创建活动。重点打造四季歌、武汉之夏、滨江之春艺术节、二七红色文化节、江滩国际风筝节、武汉国际横渡长江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项目和志愿服务文化品牌,通过品牌建设带动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进一步活跃文化氛围。

3. 全力打造5A“汉口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以江汉路——沿江大道——黄浦大街——京汉大道区域为主体,结合旧城改造,保留历史文脉,创新文化业态,加快推进里份创意社区建设,打造“汉口文创谷”。同时聚集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詹天佑故居陈列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以及吉庆街等特色景群,建设集滨江特色、大汉口历史建筑、历史名人名居观光于一体,荟萃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商贸文化、现代文化等多彩文化的历史风貌街区,在逐级申报基础上,全力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

4. 塑造特色江岸旅游形象

——深化“老汉口新江岸”形象

以两江四岸——江汉朝宗文化旅游区为龙头,充分挖掘、整合滨江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街区、桥梁工程建筑、都市风情等特色自然、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旅游、近代历史文化旅游、都市休闲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五大旅游产品的优化提升,深化“老汉口新江岸”形象。

——塑造“元时尚魅力江岸”形象

以历史风貌街区为载体,重点开发以江汉路、青岛路、一元路、黎黄陂路等为主要聚集地的创意街区与创客空间旅游;引入主题酒吧、艺术餐厅、艺术品专卖店创意消费业态;启动“梦幻江城”灯光秀二期建设,举办新年滨江灯光秀表演,将历史与现代融合,依托浓郁传统、地域文化凸显“元时尚魅力江岸”的现代城市形象。

——培育“漫生活宜居江岸”形象

与交通局、园林局合作,新建和改造一批连通道和微循环道路,完善交通节点;依托江滩、沿江历史街区,有序构建城市绿皮火车、游步道、骑行道等漫游系统,基本形成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和舒适安全的步行网络。实施“绿网”计划,将汉口江滩、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三环线绿化带等串联一体,打造环抱江岸、开放舒适的城市绿色廊道。举办各种特色文化、体育健身和旅游惠民活动,营造滨江高品位休闲养生宜居形象。

5. 运用整合营销传播。改变传统营销模式,构建“由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大旅游营销体系。加强整体创意、策划与组织,充分利用影视文化、软性营销、智慧营销、数字营销、节庆营销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整合营销。进行江岸区旅游形象识别标志系统的整体建设,开展旅游文化地图制作、APP智能旅游指南、手机微信智能化导游设计开发等工作,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6. 大力实施城区形象传播行动计划。汇聚江岸文化民生改革创新,宣传“大话题”,全方位、全媒体组织开展系统化、专题化报道。深入挖掘江岸红色文化资源,策划“大活动”,举办“长江左岸大道”论坛等高水平的文化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彰显江岸的城区形象。以江岸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创新创业故事等为背景,制作微电影、微视频,用好政务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等新媒体“大平台”,扩大江岸的影响力。

(五)以增强民生福祉为目的,优化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1.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创优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坚持普惠共享发展,认真落实《湖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继续加大对各类公共文化、体育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建设社区文化广场,不断优化升级文化站、活动中心的阅读、健身和展演功能,构建起覆盖全面、结构合理、功能健全、高效便捷的“三纵三横”立体式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打造“一刻钟文化服务圈”。继续实施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规范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和数字文化服务,力争主要基本文化服务保障指标位居武汉市前列。

2)坚持正确导向,深入推进“文化五城”建设。以文化强区建设为引领,重点抓好机关、企业、学校、家庭、志愿者五大主体,深入实施思想理论武装行动计划、道德高地建设行动计划、繁荣江岸文化行动计划、城区形象传播行动计划、网络清朗行动计划、诚信江岸行动计划、文明家庭行动计划、文明校园行动计划、“志愿者之区”建设行动计划等九大行动计划。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民族优秀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发展公共文明;深入推进“十大扩消费行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教育,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树立富有国际特性、时尚特质、江岸特色的文化新形象。

——推动“艺术之城”建设。充分发挥区内武汉歌舞剧院、武汉楚剧院、武汉话剧院等专业文艺院团的作用,整合武汉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以及区域内剧院剧场、演艺大厅、文艺沙龙等丰富资源,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苑社区”。利用武汉剧院等剧院平台,继续开展“文化五进”、暑期艺术节、“滨江之春”艺术节、周末剧场天天演等文化惠民活动,打造一批有影响的艺术节会品牌。鼓励建设公共艺术展示区,举办全国性、国际性文艺研讨展演等活动,开展普及性、公益性的文化艺术讲座和活动,不断提升市民文化欣赏能力。

——围绕“博物馆之城”建设,继续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支持社会各方力量,兴建一批高质量、特色鲜明的博物馆。重视围绕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八七会议”会址、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等红色展馆,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动博物馆群建设,形成新的文化品牌亮点。进一步改善服务设施,提升策展办展水平,不断提高综合运行管理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构建智慧博物馆平台,继续办好“走进博物馆”系列活动,使其成为教育、研究、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

——进一步推进“读书之城”建设,扩大自助图书馆、流动图书馆覆盖面,提升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质量。完善区图书馆功能,定期进行社区各图书专柜和服务点的更新、辅导和培训,提高服务效能。推动社区阅读中心、公共数字阅读终端、智能书报亭建设,加快建成武汉中心书城。深入开展“写江·读江岸·唱江岸”全民阅读活动,举办金秋读书节、文化讲坛、散文笔会、诗歌朗诵、原创歌曲大赛等丰富活动,营造浓厚的全民阅读氛围。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实体书店,实施儿童阅读书包发放计划、市民阅读发放计划。依托武汉卓尔跨界中心开展读书服务推广活动,打造读书活动品牌。

——依托“志愿者之城”建设,支持和发展各类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完善志愿服务机制。开展各类专业志愿服务活动,建立“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协作机制,推动“邻里守望·情暖江岸”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孵化志愿服务细胞,制定文化志愿服务促进办法,将文化志愿服务纳入党委政府工作安排。建立“文化志愿者之家”网络平台,搭建群文、图书与文博志愿服务综合平台,形成建点辅导、办班培训、搭台演出、参与配合四种服务模式。发挥“武汉好人圈”“管得宽”志愿服务队、“老红帽”党员志愿服务队等优秀志愿服务队伍的引导带动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江岸志愿服务品牌的影响。

3)大力实施文化体育乐民工程。积极引导各方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精心举办“四季歌”“滨江之春”“武汉之夏”“冬季长跑”和“万家宴”、全国社区网络春晚等品牌群众文化活动。坚持开展民俗活动闹新春、中华英烈凭吊周、社区运动会、金秋读书节、冬季文体“三下乡”、摄影绘画展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广场文化健康发展,以社区文化团队为主体,在全区形成周周有演出、月月有特色的文化氛围,不断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4)加大公共文化惠民力度。开展文化小康建设,加快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整合利用,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开放。采取政府购买和补贴方式,将固定服务与流动服务结合,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街道、社区等基层以及特殊群体倾斜。加大文化艺术教育普及力度,开展“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进社区等丰富多样的公益性文体惠民活动200/年以上。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保障农民、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5)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发展完善政府购买机制,加强文化定制,提供精准专业的“菜单式”、“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构建文化惠民新模式。搭建融合服务平台,制定多种扶持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化专业化运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民间团体以多样方式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体系建设,促进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6)培育和发展文化类社会组织。引导文艺家志愿团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培育发展群众文艺团队。实施群众文化团队扶持项目,为基层群众文艺团队配置活动器材,建立群众文化活动交流平台,形成群众文化团队建设运行长效机制。

2. 开展互联网+文化普惠行动。充分挖掘互联网技术在文化管理和公共服务上的潜力,加快智慧江岸建设,培育新兴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在重点公共区域建设公益免费无线局域网热点20个左右。依托“大江金岸”微信公众号投放具有江岸元素的电子书,向关注微信公众号的网民免费赠阅,建设特色数字图书馆,推出数字化公共阅览室,实现区内公共电子阅览室一体化管理;积极参与开发“线上江岸”移动APP,丰富“线上江岸”APP文体服务内容,让市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终端和应用程序便捷办理文体事务,享受丰富多彩的在线公共文化服务;采用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技术,打造新一代移动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民众提供通知公告、电子书阅读、视频浏览、咨询服务、信息推送、社交互动等功能,试行网上评价,有效推广和延伸公共文化服务,拉近民众与相关单位之间的距离。

3.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加大“万里茶道”保护和申遗工作。加强传统民间艺术的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弘扬汉剧、楚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2-3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立完善以传承人为核心的活态保护传承体系,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培养传承人。建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依托学校、社区、文化遗产日、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活动以及公共虚拟平台,多方位展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社会认知度。

4. 实施中华文化·武汉文化传承工程。加强传统文化基因传承的国民教育、民间传承、礼仪规范、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文艺创作工作。加强江岸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创新文化的传承传播推介工作,深化“红色主题班会”活动。推动中华文化基因校园传承,将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纳入学校教育,深入开展“经典诵读”“戏曲进校园”计划。鼓励中小学开展艺术通识教育,对全市中小学生免费欣赏优秀剧目、参观文博艺术展览予以制度安排和保障,建设一批教育和课外文化实践基地。

5. 全面实施“文化+体育”战略。深入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积极推动举办体育文化节,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加快推进体育在“文化味”上的丰富和实践,打造“以品牌树形象,以服务争第一”的体育服务文化品牌。夯实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根基,通过体育促进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塑造积极、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和大众人生观,提升江岸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

6. 坚持体育惠民,大力发展群众体育

1)完善体育设施。基本完成、达到全国体育先进县(区)对区级体育部门自有体育设施建设的两场、一馆、一池的达标要求(田径场、足球场、篮球馆或者室内训练馆、游泳池),确保自有体育设施在青少年业余训练和体育活动开展中的正常使用。再创23个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和35个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2)健全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我区少体校教练员和各训练基地、业训点的基础培训。加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输送力度,使青少年体训基地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水平位居全市前列,增强竞技体育整体实力。

3)大力开展丰富群众性体育活动。以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为指导,抓住武汉市获批全国首个“科学健身示范研究试点城市”的契机,完善沿江、后湖、张公堤等全民休闲健身带,积极推行《武汉市全民健身条例》和《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建设“江城健身e510 ,改扩建35个室外社区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室内社区健身俱乐部;更新到期社区室外健身器材,发展社区晨晚练体育活动点,引导鼓励市民健身活动在社区、科学锻炼在街道、运动享受在市区,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以改革创新为主线,推动体育社团组织实体化,推动各社区、街道成立基层体育健身协会,带动基层健身团队发展,力争实现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全覆盖。各类体育协会、街道、社区每年开展小型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100项次以上。支持街道、社区联合举办市民自行车、广场舞比赛、羽毛球乒乓球争霸赛、足篮球联赛、达人秀等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力争“天天有活动、周周有看点、月月有赛事”。在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推广广播操、工间操;在各社区推广太极拳、健身操;在学校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在区游泳场所为中小学生提供20天免费暑期游泳;对辖区青少年开展游泳、足球、网球、篮球、羽毛球免费培训。

五、旅游空间布局

根据江岸区的资源类型、文化特色与区域格局,以生态休闲、商贸集成和文化体验功能三个主要功能展开“一心汇聚,一带引领,两翼齐动,三中心并进,五片区共生”的旅游空间布局,打造特色文化品质。

“一心”:即江汉朝宗旅游区,江岸区沿江旅游的核心引爆点;

“一带”:即沿江风情休闲景观带,贯穿整个江岸区;

“两翼”:即城市生态——文化休闲翼,魅力商贸——文化寻踪翼;

“三中心”:即金融集散商务中心、观光休闲体验中心、文化熏陶体验中心;

“五片区”:即幸福家园宜居区、沿江风情游憩区、金融商务休闲区、

生态观光体验区及文化寻踪追溯区。

2  空间布局分布

空间

布局

片区名称

区域特色与规划要义

范围及规划方向

一心

江汉朝宗旅游区

以“知音号”水上大型演艺为核心,融汇沿江历史风貌街区、江滩自然人文景观,体验自然与人文、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多元融合的独特景观与文化。

五福路至江汉关,依托“江汉朝宗”的起始与终点码头,打造独具江城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核心区。

一带

沿江都市风情观光带

兼具沿江风情、生态景观观赏及江滩文化体验等功能,贯穿整个江岸区,形成“人在路上走,宛若画中游”的美好图景。

沿江地带,主打沿江生态文化、租界文化及时尚都市文化旅游。

两翼

城市生态——文化休闲翼

以解放公园为核心的江岸区左翼,体验绿色生态、城市休闲文化及科教文化。

江岸区的西部,以解放公园为核心辐射的左翼,主打生态文化与科教文化旅游。

魅力商贸——文化寻踪游

以二七沿江商务区为核心的江岸区右翼,一方面寻踪近现代红色文化,另一方面体验现代金融商务文化。

江岸区的东部,以二七商务区、丹水池等为核心辐射的右翼,主打现代商贸文化、二七红色文化旅游。

金融集散商务中心

以二七商圈为主线,集成江岸区的各金融街及商贸基地,借助发达的交通及显著的区位优势,打造一个大型的市级金融商务中心。

以二七商圈为核心进行扩散,主打商务休闲、购物娱乐、CBD都市文化旅游。

观光休闲体验中心

以永清片区为主线,借助其最优的生态环境,与区域内其他生态观光景观协同合作,打造一个大型的观光休闲体验中心。

以永清片区为核心进行辐射,主打观光休闲、生态养生旅游。

文化熏陶体验中心

以自然生态和文化为核心资源,演绎二七红色文化、租界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优化自然环境,打造山清水秀、内涵丰厚的大江滩平台。

建立一个大型的文化熏陶体验中心,可采取展示、演绎、虚拟体验等方式一一感觉不同的江岸文化。

幸福家园宜居区

以百步亭、后湖为主线,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创建生态、宜居、和谐的幸福家园

主打“福文化”,可修建纳福主题街、福音广场、幸福小道、幸福阶梯全家福、福字形展厅、幸福影视长廊等,还可举办“幸福一家亲”、“最萌宝宝秀”、幸福大本营等活动。

沿江风情游憩区

以江汉路及沿江带为主线,主打江滩风情、现代时尚文化与租界历史文化相融合的特色

完善娱乐休闲基础设施,强化其旅游休闲功能,融入创意产业,增加游客的参与度与体验性。如修建江滩水上乐园、人造沙滩等,使其成为武汉都市人民必去的休闲度假胜地。

 

空间

布局

片区名称

区域特色与规划要义

范围及规划方向

金融商务休闲区

以香港路、台北路及澳门路为主线,主打商业金融街区、大型CBD,集休闲、购物、餐饮、商务、娱乐、现代都市生活为一体的武汉城市商务综合枢纽。

完善基础设施其配套设施,在注意商业地产的同时,往后可以养老地产的打造为核心,养老公寓及其配套设施的设置,以适应老年化的设计兼具“福”、“寿”特色。

生态观光体验区

永清片、后湖片区为主线扩散,展示城市生态,兼具系列生态养生体验活动,打造原生态的幸福世外桃源。

修建森林木栈道、幸福梅林、生态氧吧、生态体验园、福果林地等。

文化寻踪追溯区

打造展示武汉特色文化的寻踪追溯游线,将武汉的红色文化、租界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都市文化串成一条线,形成红、灰、白、黄、兰五彩旅游线路。

文化演绎、文化体验、数字博物馆等,设计一日游、两日游等特色线路。

六、重点工程项目

(一)文化惠民创优工程

1. 基础设施完善项目

1)区级文体五馆建设

对区级文化馆、音乐厅、图书馆(建筑用地面积共800013000)总投资约1.212亿元进行建设。新建区体育馆、游泳馆、区体育特色学校(总建筑面积为29551),以及塔子湖全民健身中心拓展项目,为迎接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汉举办做好准备。

2)谌家矶国际体育文化中心/足球场

新建谌家矶国际足联超级杯中国赛区场馆及配套项目,包括6万座专业足球场、国际足球学校、运动康复医学院等,附以一轨两快交通配套。

3)文艺场馆整修改造

对现有武汉剧院场馆设施和群众艺术馆进行维修改造和环境整治。其中,武汉剧院场馆设施维修改造项目,预估投资0.5亿元,主要对观众厅楼座进行加固维修,增设乐池、更新观众厅座椅,维修观众厅地面,改造室外排雨、排污管网,舞台上方局部结构加固、消防设施更新及院内环境综合整治等。群众艺术馆环境整治,预估投资0.6亿元,主要是腾退楼内16户约500平方住户,拆除群众艺术馆周边房屋,在合作路就地还建600平方米业务用房,在原露天剧场处还建约900平方米群众公共美术展示中心,新建约1900平方米地下停车场,并对群众艺术馆院内实施整体环境整治等。

2. 文化惠民创优项目

1)特色文化公园建设

含岱家山文化公园、江河文化公园和后湖体育公园等建设项目。

——岱家山文化公园位于森林公园东部岱家山附近,以“峥嵘岁月”为核心主题,通过对现有抗战遗存的保护,打造集爱国主义教育、参观祭拜、休闲游赏等功能为一体的纪念性主题公园。

——江河文化公园位于森林公园东端,长江和汉北河交汇处,面积45公顷,以“阡陌沙洲,时光里程”为主题,以张公堤里程碑为核心,以张公堤文化为主要内涵,打造集生态、工业遗址展示、体育运动、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公园。

——后湖体育公园位于后湖街新益村,主要以公园绿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为主,一期工程规划用地面积为113816,二期工程规划用地总面积为194778

2)文化服务数字化工程

打造新一代移动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借助“文化e管家”和“云服务管理平台”,开设“文化云课堂”,开发“线上江岸”移动APP,推出数字化公共阅览室,构建多终端、立体化的数字文化服务空间,实现电子资源的互通共享。

3)漫生活基础建设工程

加快沿江大道、后湖、张公堤等地综合整治,建设城市中心绿道、步行道,开展夜跑、慢跑等系列健身康体以及休闲娱乐活动,打造漫生活宜居街区。

(二)文化旅游提升工程

1. 一个核心汇聚项目

围绕“两江四岸”旅游品牌,策划系列水上娱乐项目,对接历史风貌街区和“知音号”大型水上实景演艺平台,打造一批具有浓郁“码头文化”、“租界文化”的精品旅游路线。

1)江汉朝宗大型实景演艺项目

以长江二桥至鹦鹉洲长江大桥,汉江长江交汇处至月湖桥的沿江区域为核心区域,举办第一个国内城市中心区域暨长江上的大型游轮实景演出,打造长江上最大的漂移剧场,移动的城市博物馆。项目包括:

——大型穿越主题邮轮演艺

——亲子活动(依托科技馆的带动作用,联动发展)

——错位发展(非演艺时段,可发展参观展览业,分时段经营,实现不同业态的跨界发展,使得该游轮资源充分利用)

——船顶滨江咖啡屋,打造小资幸福生活区

——交通枢纽,联动发展(充分利用该项目的特色,长江漂移,规划好与该项目的配套水上交通与陆地交通,将武昌红楼、黄鹤楼的大量游客摆渡到江岸区,实现旅游区域联动发展。)

——水与陆的衔接,现实与历史的穿越。根据该项目的主题“知音文化”,将沿江大道片划分为不同的主题段,配合该项目的主题文化要素进行打造,形成穿越的主题街区。

2)江滩升级改造工程

充分利用江岸区江滩资源,进行差异化主题开发,打造集休闲、观光、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园区,使游客“愿意来,留得住”。项目包括:动漫卡通城、美食坊、水上文化馆、人造沙滩、露天小剧场、民间工艺村、移动式水上乐园。

3“老洋房”保护开发项目

以江汉路、合作路、一元路、青岛路、沿江大道等片区为主体,通过“修旧如旧”,在保护这些老洋房的基础上,以文化休闲中心、产业集聚中心等载体,打造众创空间,实现江岸区老洋房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项目包括:汉口文创谷。

4)滨江跨年主题灯光秀表演

以江滩某高层建筑为载体,利用4D技术进行大型跨年主题灯光秀表演,并将其打造成新年狂欢品牌。

2. 两大重点旅游集群项目

1)博物馆群落示范区

以沿江大道、解放大道、一元街片区为重点,聚集众多中小型博物馆,将涉及历史文物、书法、绘画、石刻、工艺品、体育、文学、音乐、教育、钻石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十余门类丰富文博资源整合起来,打造“博物馆群落”示范区,形成良好的集群效应,助推武汉“博物馆之城”建设。项目包括:

——色专题博物馆群落:将江岸区的各博物馆进行资源盘存,主题整合,打造各种特色专题博物馆集群,提高专业化程度,突出中小型博物馆的优势,朝个性化和特色化发展。具体有:铁路专业博物馆、万里茶道博物馆、租界近代历史博物馆等建设项目。

——名人纪念馆群落:主要建设纪念具有卓越贡献的,特别是本土的历史人物或艺术家、文学家而建立的有关该人物的生活纪念品、珍贵照片、珍藏作品的陈列馆,为江岸区文化特色的保护与传承打造平台。

——专题艺术博物馆群落:主要展示各个国家地区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包括绘画、雕刻、装饰艺术、实用艺术和工业艺术博物馆,拓展的国际交流平台,陶冶大众艺术情操。

——社区博物馆:采用以房租补贴的方式,鼓励区内高端社区的会所用于建设博物馆。为社区居民近距离提供同艺术大师交流的平台,从而提升市民的艺术生活品质。

2“老汉口,新江岸”特色风情街区集群

进一步打造老汉口民俗文化,主要包括两大核心区域:吉庆街民俗文化旅游区和老里弄民居文化旅游区。按照“民俗文化、汉味美食、荆楚演艺、老街旅游”的定位,精心打造吉庆街。并充分发挥其街区美食生活、民俗创意、文化馆藏三大功能,培育武汉老字号餐饮店品牌,展现老汉口“大俗大雅”市井俚俗餐饮文化。按照“修旧如旧”的保护性开发原则,重点建设辅堂里、宝善里、咸安坊、同丰里等基础条件较好的社区,开展老汉口里弄游。项目组成如下表:

3  “老汉口,新江岸”特色风情街区旅游项目集群建设内容

项目

名称

主要项目

地址

项目

性质

项目内容

租界异国

风情街

沿江

大道

修缮与

维护

1)整治维护沿江大道上的各国租界建筑,整治建筑外立面,拆除外缘影响导异国风情环境的建筑;(2)针对租界的特征与历史传承,增加解说牌,突出“异国”文化;(3)对街道的环境进行优化,设置统一的服务点,严禁摆摊;(4)设置文化性突出的标标识系统。

历史文化体验街

黎黄

陂路

改建与

维护

(1)进一步推进黎黄陂路历史风貌街区的改建与维护工作;(2)清理临时建筑,完善拆迁后续工作;

3)完善拆迁之后的各种“穿衣戴帽”工程,使建筑风貌与文化气息相协调。

都市休闲步行街

江汉路步行街

修缮与

维护

1)完善标识系统;(2)加强交通疏通;(3)解决环境、配套设施、停车等问题

舌尖江岸美食街

吉庆街

改建与维护

1)落实好吉庆街片区改建动工前期准备,处理好拆迁事宜;(2)按照规划,打造融汉派新老特色饮食与传统武汉市井文化于一体的武汉“名片”;(3)改善与完善配套设施,如停车场、休闲广场等;(4)彻底解决老吉庆街夜市扰民、环境差、停车难等问题;(5)在活动内容上,在开发新的娱乐项目的同时,要保留本土特色文化项目。

汉口故事魅力街

铭新街

修缮与维护

1)修缮与维护老建筑,提升城市形象;(2)摸清老建筑使用情况,强化对老房子的管理;(3)组建一个优秀历史建筑的“开发使用平台”,对历史老建筑进行统一招商,提高优秀历史建筑使用者的门槛,合理利用“街头古董”;4)深度挖掘古董房散发出的深厚文化底蕴,散发老汉口故事魅力。

时尚艺术创意街

沿江片区

修缮与维护

利用现有优势,引进现代艺术家,将现代古朴相结合,打造汉口沿江创意文化街区集聚地:

1)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带,包括青岛路文化创意街区、泛三阳路建筑设计创意街区、外滩里设计艺术)中心;(2)扬子街时尚婚庆创意街、兰陵路美术馆视觉艺术创意街;(3)打造可持续创意街区项目,一个融合文化遗产、创意时尚都市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商业地标项目,集街巷、庭园、店铺、茶馆等一系列空间与活动建立了一个多元化的可持续创意街区。

3. 三大提升性旅游项目

1)新荣村游客集散中心

按照《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等级划分与评定》(DB33/T 8102010)标准,突出江岸特色文化,在新荣村客运站片区修建一个市级集城市旅游服务、旅游咨询服务及旅游换乘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游客集散中心,作为武汉市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和集散中心,并将其打造成为江岸区旅游城市形象的名片。项目包括:城市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换乘服务中心。

2)创客艺术小街

沿江历史街区老街、里分为载体,在古今交错,中西合璧的时空里感受传统与时尚的激情碰撞,打造最文艺、浪漫、时尚的创客艺术小街。规划建设小型特色博物馆、展览馆、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师概念店、个性文创产品小店、艺术主题混合业态、创意餐饮、酒吧、主题旅馆、家庭客栈等文创旅游及相关配套产业。

3)系列旅游节庆策划

4  旅游节庆策划

项目

编号

节庆名称

节庆

时间

节庆主要地点

节庆活动内容

消费对象

1

元宵节狂欢嘉年华

2

汉口江滩

舞龙、舞狮表演

街头灯会展

所有游客及本地人

2

烈士缅怀文化节

3

二七纪念馆

大型扫墓活动

中小学红色文化知识竞赛

近代历史文化展示

所有游客及本地人

4

风筝诗会DIY文化节

4

汉口江滩

“翱翔蓝天杯”风筝比赛

风筝诗会接龙比赛

“风筝DIY”艺术大拼盘

所有游客及本地人

5

端午横渡长江龙舟赛事嘉年华

5

汉口江滩

龙舟赛事

吃粽子比赛

粽子创意大赛

所有游客及本地人

6

江岸博物馆月之小小博物家

6

汉口历史文化展示中心

文博知识讲座

文博文化作品展览

小小博物家知识比拼

“江岸艺术博物馆文化助残”公益活动

所有游客及本地人

6

全民健身节

7

江岸区

沙滩排球赛(江滩)

夜跑(周赛冠军、月赛冠军)

长江游泳节(江滩)

“为爱助跑”跑拉松

所有游客及本地人

7

“舌尖上的江岸”之美食电影节

江滩相亲文化节

8

新天地、吉庆街

江滩

吃货比拼大赛

“谁是啤酒王”嘉年华

寻找“江岸男神女神”微电影大赛

相亲会、婚庆用品博览会等系列活动

所有游客及本地人

8

“我与秋天那些事”主题活动月

9

江岸区

秋景摄影大赛

秋季读书节

“最美婚纱照”评比大赛

所有游客及本地人

9

“两江”饮水思源节

10

江滩

“两江”文化摄影展

诗词歌赋大比拼

纸杯饮水接龙

所有游客及本地人

10

华中创意设计文化节

11

江岸区(三阳路、四唯路)

创意产品展

“奔跑吧,创意”大学生设计节

闲置物品创意教学公益活动

所有游客及本地人

11

武汉圣诞狂欢节

12

江汉路、沿江优秀历史建筑群

点亮圣诞之灯

圣诞双语大PARTY

圣诞亲子幸福相聚

圣诞DIY(涂鸦、饼干、树蛋糕、老人等)

所有游客及本地人

12

祈福庙会节

1

古德寺

祈福活动

诵经活动

梵音学唱

朝圣感怀

品味素食

所有游客及本地人

4. 四大支撑旅游工程

1“智慧博物馆”试点建设工程

运用科技力量实现与历史无障碍对话,示范引领全省博物馆管理、保护、服务智能化发展,实现历史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5  智慧博物馆的项目构成内容

项目名称

项目特色

项目性质与应用

不困惑的

博物馆

不困惑,是智慧博物馆的特点。

参观过程更是像游历大百科全书。扫一扫文物旁边的二维码,关于文化遗产海量的信息将在你的手机中出现;未来你甚至可以通过短信或者微信,现场与专家沟通与业界粉丝聊天,同时发表参观感受。

不落幕的

博物馆

不落幕,是智慧博物馆的承诺

延长博物馆在时间轴上的距离,增加互动,交流心得与需求,促进文博信息在公众之间的相互传播

高智商的

博物馆

对藏品科学的管护,保存环境的调控,管理的科学规范,多层次广泛全面的服务整合

智能文物监控与智能化管理

2)时尚min-cycle”(微循环)城区建设工程

利用江岸区特有的街道组合模型,将小街区与道路结合起来,利用各结点,引进各种绿色生态环保交通。响应江汉朝宗的知音文化要素,编制一个min-cycle”的花园式环行城区。

3)老汉口“江岸不夜城”修建工程

利用两江四岸“灯光工程”契机,以新天地及江汉路步行街、吉庆街等为载体,集聚休闲、娱乐、购物、休闲等功能为中心,展开大量的“夜武汉”活动。引入主题酒吧、艺术餐厅、艺术品专卖店、24小时图书咖啡吧,实现分时跨界经营,使业态多元化,打造“江岸不夜城”。

4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运用多种现代网络技术,建成功能完善的智慧旅游数字平台,构建以数据中心、网站门户、掌上导游、景区导览、智慧体验、安全监控、团队管理、无线感知、旅游一卡通等为重点的全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运行体系。项目包括:景区Wifi系统和智能旅游系统;门户网站、掌上导游、自动景区导览,以及武汉旅游电子一卡通等。

七、保障措施

(一)转变观念,加强组织领导

1. 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提供人民满意服务。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强化引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以人民满意为旨归,坚持忠诚为民、担当有为、务实重行、执法行政、清正廉洁,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把执政为民落实到政府工作全领域全过程,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2. 加强规划引导。把文化体育与旅游业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统筹资源资金,协调安排。坚持把规划、项目和投融资紧密结合起来,以规划为指导,以项目为载体,实行动态化高效管理。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项目等进行分解,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人,确保规划目标的有效实施。

3. 建立科学完善的成效评估机制。将文化建设工作,特别是群众满意度列入各级政府单位年度工作考核范围内,建立各类公共文化评估考评细则,量化财政投入、设施规模、目标任务、服务质量指标,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督办小组,定期对各辖机构进行检查。

4. 完善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完善区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阶段性工作分析会议机制,定期协商解决阶段性旅游发展难题。建立旅游行政部门与各个成员单位之间的联合督查制度,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能力。

(二)完善政策,创新体制机制

1. 公共文化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文化管理方式。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公布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快推行负面清单制度,通过明确文化行政管理的边界和范围,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推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文化领域的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综合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理顺与直属事业单位的职责和关系。在管导向、管班子、管目标的前提下,赋予直属事业单位相应的决策权、管理权、资产处置权,减少具体事务干预、活动参与,支持其依法管理、民主管理。

2. 文化旅游

1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完善的政府与市场协调机制。进一步简政放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旅游领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支持旅游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切实发挥旅游行业协会和各类中介组织在产业协调、社会管理、市场服务和行业自律中的作用,使其成为推动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打破行业、地区壁垒,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推进综合执法改革,运用智能监管手段,加强信用监管,提高监管效能。

2)加大进行旅游改革试点工作。成立江岸区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整合各种资源支持区旅游开发与市场化。在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领导下成立江岸区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全面组织开展区旅游产业升级工作,积极与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对接与协调。

3)提升标准化管理,完善旅游开发补偿机制。持续推进开展旅游标准化建设,构建起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补充的旅游标准化管理体系。规范旅游行业管理,发挥各职能部门在行业管理中的职能,推进旅游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娱乐场所、车船公司等管理制定的落实,推广旅游服务和产品认证,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开展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专项活动,建立旅游质量评价、考核和游客满意度调查制度。完善旅游开发补偿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保证江岸区居民能从旅游开发中受益。

(三)拓宽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1.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切实保障文化事业经费。政府每年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测算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本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需资金投入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财政每年在预算内安排公益文化艺术活动政府专项采购经费、艺术创作专项经费、文化艺术专项奖励经费、文物保护和文物设施建设专项补助经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及重大文化节庆活动专项经费,切实保障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文化单位人员经费、业务活动经费、图书馆购书经费和博物馆文物征集、维护经费等方面的拨款。明确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公益性质和法人地位,其专职人员工资及正常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发展资金,向所有文化企业和个人开放,所有为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均可获得资助。贯彻落实国家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鼓励社会捐助、多元投入等方式,不断壮大资金规模。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和途径,由直接补贴文化经营单位向补贴居民文化消费转变。拓展资金来源渠道,由地税部门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征收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定。

2. 加大公共投入,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设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以及武汉市首个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武汉江岸国控联创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政府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的作用,重点扶持有地方特色和市场前景、带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旅游项目。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加大旅游营销、旅游信息化、人才培训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创新发展投融资机制,构建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旅游投资结构。引导投资机构及其他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和中小企业,鼓励担保机构为旅游企业及产品研发或旅游开发活动开展融资担保业务。丰富旅游信贷产品体系,推广项目特许经营权、收费权、门票收益权等抵质押贷款产品。积极引导旅游企业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股权融资。支持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旅游项目。

(四)分类培养,优先人才建设

1. 建设培养文化管理服务人才。加强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熟悉文化市场特点、知晓文化市场运行规律、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精通业务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人才。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要求,制定落实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并根据业务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调整。区级以下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由公共财政补贴的工作人员。为每个街道(乡镇)配备12名文化专职工作人员,人员的选聘和考核由区级文化主管部门负责;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服务岗位等多种方式,为每个社区(行政村)配备至少1名文化管理员。建立培训上岗和资格认定制度,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基层文化工作骨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工程。实行“人才+项目+基地”的培养模式,逐步建设专业带头人、优秀中青年业务骨干、青年业务尖子结构合理的各类专业人才队伍。

2. 加快引进和培育优秀旅游产业人才。探索“大学+”发展新模式,建立和完善多种机制,为人才队伍建设创造良好条件。以提高素质为基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技术与管理人才;以提高能力为重点,加强各类中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以强化宣传为依托,促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实施“江岸英才”计划,引进急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规范人才评价认证体系,建立全区人才信息库及人才社会化网络平台;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拓展人尽其才的发展空间;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激励机制,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附件:重点项目库一览表


附件

 

重点项目库一览

 

序号

项目

名称

来源

现状

进度

性质

时序开工竣工

年月

预估投资

(主体)

区域

地点

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旅游业

1

武汉朝宗文化旅游演艺项目

调研江汉朝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新建

项目

核心

项目

近期

20169月完工)

3亿元

核心区域沿江大道片区

核心区域包括长江二桥至鹦鹉洲长江大桥,汉江长江交汇处至月湖桥的沿江区域(包括江滩公园、科技馆、江汉关博物馆和晴川格,陆域面积约6万平方米。打造长江上最大的漂移剧场,移动城市博物馆,长120m,宽22m,高15m,可容纳1008人,年接待游客将达1000万人次

2

江滩升级改造工程

调研自创

新建

项目

重点

项目

中期

融资

沿江大道

江滩

打造集休闲、观光、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园区。项目包括:动漫卡通城、美食坊、水上文化馆、露天小剧场、民间工艺村、移动式水上乐园。

3

汉口文创谷多牛世界

规划项目

签订项目合作协议

重点

项目

2017-2018

杭州多牛资本与区国资公司成立合资公司

青岛路10号平和打包厂

33000平方米。武汉市首个以内容创业为主的创业空间。含高端商业业态、开放式办公空间、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以及企业配套服务设施。主要发展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文创产业,为内容创业者提供丰富的配套空间、投融资渠道、政策咨询等创业服务和资源导入,使其成为武汉内容创业产业孵化器。

4

江滩跨年主题灯光秀

市旅游“十三五规划

新建

项目

重点

项目

2017

 

沿江大道

江滩

依托江滩高层建筑为载体,利用4D技术进行大型跨年主题灯光秀表演

5

新荣村游客

集散中心

调研自创

新建

项目

重点

项目

中期

——

新荣村客运站片区

按照《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等级划分与评定》(DB33/T 810-2010) 标准,在新荣村客运站片区修建一个市级游客集散中心,作为武汉市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和集散中心,凭借新荣村客运站的地理优势与交通优势,基于目前已有客运及人流优势,修建一个市级集城市旅游服务、旅游咨询服务及旅游换乘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游客集散中心,将其打造成为彰显江岸独特魅力的城市名片。

6

创客艺术小街

调研自创

新建

项目

重点

项目

近期

——

沿江历史街区老街、里分

造最文艺、浪漫、时尚的创客艺术小街。规划建设小型特色博物馆、展览馆、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师概念店、个性文创产品小店、艺术主题混合业态、创意餐饮、酒吧、主题旅馆、家庭客栈等文创旅游及相关配套产业。

7

博物馆群落示范区

调研自创

改造提升项目

重点

项目

近期

——

沿江大道、解放大道、一元街、黎黄陂路片区

聚集众多中小型博物馆,将涉及历史文物、书法、绘画、石刻、工艺品、体育、文学、音乐、教育、钻石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十余门类丰富文博资源整合起来,打造“博物馆群落”示范区,形成良好的集群效应(包括特色专题博物馆群落、名人纪念馆群落、专题艺术博物馆群落、社区博物馆等)

8

“老汉口,新江岸,元时尚”特色风情街区旅游项目集群

调研自创

改造修缮项目

重点

项目

近期

——

江汉路、沿江大道、吉庆街、老里弄民居等片区

进一步打造老汉口民俗文化,主要包括两大核心区域:吉庆街民俗文化旅游区和老里弄民居文化旅游区。充分发挥改造后的新吉庆街街区美食生活、民俗创意、文化馆藏三大功能,培育武汉老字号餐饮店品牌,展现老汉口“大俗大雅”市井俚俗餐饮文化。按照修旧如旧的保护性开发原则,重点建设辅堂里、宝善里、咸安坊、同丰里等基础条件较好的社区,开展老汉口里弄游。

9

时尚“min-cycle(微循环)城区建设工程

调研自创

改造、修缮、整合项目

支撑

项目

中期

——

沿江大道

历史街区

利用江岸区特有的街道组合模型,将小街区与道路结合起来,利用各结点,编制一个“min-cycle”的花园式环行城区。

10

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武汉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提升

项目

支撑

项目

中期

——

待定

景区Wifi系统和智能旅游系统;门户网站、掌上导游、自动景区导览,以及武汉旅游电子一卡通

公共服务类

1

武汉剧院场馆设施维修改造项目

武汉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

改造

项目

重点

项目

中期

0.5亿元

解放大道1012

主要建设内容为对观众厅楼座进行加固维修,增设乐池、更新观众厅座椅,维修观众厅地面,改造室外排雨、排污管网,舞台上方局部结构加固、消防设施更新及院内环境综合整治等。

2

群众艺术馆环境整治项目

武汉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

提升

项目

重点

项目

中期

0.6亿元

合作路15

腾退楼内16户约500平方住户,拆除群众艺术馆周边房屋,在合作路就地还建600平方米业务用房,在原露天剧场处还建约900平方米群众公共美术展示中心,新建约1900平方米地下停车场,并对群众艺术馆院内实施整体环境整治等。

3

江岸区三馆

建设

武汉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

拓展

项目

重点

项目

近期

2016

2016

2017

总投资约1.212亿元

文化馆-后湖街

音乐厅-新村街

图书馆-二七街

占地面积1.21公顷,建筑用地面积3000-4000平米。

综合文化设施:投资约0.484亿元,占地面积1.08公顷,建筑用地面积3000-5000平米。

多功能音乐厅:投资约0.432亿元,占地面积0.74公顷,建筑用地面积2000-4000平米。

区级图书馆:投资约0.296亿元。

4

铁路专业博物馆建设项目

武汉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

新建

项目

重点

项目

2017

投资约0.53亿元

二七街

占地面积1.08公顷,建筑用地面积3000-5000平米;铁路文化宫

5

谌家矶国际体育文化中心/足球场

江岸区“十三五”规划纲要项目

新建

项目

核心

项目

2016-2018

投资约0.624亿元

 

谌家矶

谌家矶文化中心占地面积1.56公顷,建筑用地面积3000-4000平米,建筑密度25%-40%

6万座专业足球场、国际足球学校、运动康复医学院为国际足联超级杯中国赛区场馆及配套项目,辅以一轨两快交通。

6

江岸区体育场馆建设项目

江岸区文体设施建设项目库

拓展

项目

重点

项目

2017

2015.12.1-

2017.4.

28

2018

 

8000

 

后湖街

花桥街

谌家矶

含体育三馆建设项目(区体育馆-后湖街、区游泳馆-花桥街、区全民健身中心-谌家矶街)、江岸区体育特色学校新建工程(总建筑面积为29551平方米,包括三幢教学及办公综合楼、一幢五层高的教室图书馆综合楼、一幢三层高的体育馆及食堂)和塔子湖全民健身中心拓展项目等,迎接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7

岱家山文化公园

江岸区“十三五”规划纲要项目

续建

项目

提升

项目

核心

项目

2015启动

政府

位于森林公园东部,岱家山附近

以“峥嵘岁月”为核心主题,通过对现有抗战遗存的保护,打造集爱国主义教育、参观祭拜、休闲游赏等功能为一体的纪念性主题公园。

8

江河文化公园

江岸区“十三五”规划纲要项目

续建项目

重点

项目

2013开工

政府

位于森林公园东端,长江和汉北河交汇处,谌家矶

面积22/45公顷,以“阡陌沙洲,时光里程”为主题,以张公堤里程碑为核心,以张公堤文化为主要内涵,打造集生态、工业遗址展示、体育运动、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公园。

9

RBD游憩商业区(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

汉口之心/汉口埠

整合类自创项目

调研所提

项目

拟规划建设

拓展

项目

提升

项目

改造

项目

修缮

项目

重点

项目

中期

融资

近代历史文化风貌区

江汉路-汉口江滩-车站路-京汉大道围合区域

含吉庆街鄱阳街洞庭街胜利街珞珈山街友益街中山大道沿江大道和保成路黎黄陂路兰陵路扬子街青岛路大智路等,建设示范性的城市漫游主题街区。

“激情地带——特百汇(T-belt Way)”演艺街区、5条异国风情文化主题街区、武汉老里份旅游社区

10

街道文化活动中心

整合类自创项目拟规划建设

新建

项目

重点

项目

中期

2017-2018

0.1144+

0.0572+

0.3724+

0.224亿元

一元街

大智街

后湖街

百步亭

一元街文化中心用地面积3.9亩,结合珞珈山街片、沿江商务区片三旧改造;

大智街文化中心用地面积1.95亩;

后湖街文化中心用地面积19.95亩;

百步亭文化中心用地面积12亩。

11

街道体育运动中心

区全民健身中心

整合类自创项目拟规划建设

新建

项目

重点

项目

中期

2017-2018

0.954+

0.5643+

0.6669+

0.3748.5+

0.1512+

1.524

亿元

丹水池

新村街

塔子湖

劳动街

谌家矶

含综合运动场地+室内运动中心,其中:

丹水池街体育运动中心用地面积31.35亩;

新村街体育用地面积42.75亩;

塔子湖街体育用地面积17.85亩;

劳动街体育运动中心用地面积7.2亩;

区全民健身中心用地面积57.15亩。

12

中心

书店

武汉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

拓展

项目

支撑

项目

近期

融资

待定

“读书之城”建设要求,十三五期间,每个城区应建成不少于 2000平方米的中心书店。

13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工程

江岸区“互联网”和智慧城区建设”十三五“规划项目

新建

项目

重点

项目

中期

政府

待定

借助“文化e管家”和“云服务管理平台”,开设“文化云课堂”,开发“线上江岸”移动APP,推出数字化公共阅览室,构建多终端、立体化的数字文化服务空间,实现电子资源的互通共享。

项目来源:主要包括“十二五”文本延续项目、调研所提项目、自创项目等;新建/续建/拟规划建设

项目现状:主要包括新建项目、拓展项目、提升项目、改造项目、修缮项目等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下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