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733556049/2020-749188 发文单位 江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     号 岸政〔2017〕49号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城市规划
成文日期 2017年12月05日 发布日期 2017年12月05日
有 效 性 有效

(岸政〔2017〕49号)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岸区区域空间发展“十三五”规划及行动计划的通知

字号 :  | 
成文时间:2017-12-05 10:00 发布时间:2017-12-05 10:00 |  来源:江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武汉市江岸区人民政府文件

 

 

岸政〔2017〕49


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岸区区域空间发展

“十三五”规划及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经研究,现将《江岸区区域空间发展“十三五”规划及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岸区人民政府

2017124

 

 

江岸区区域空间发展“十三五”

规划及行动计划

 

根据《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江岸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岸政办201534号)文件精神,为建设创新活力城区、幸福美丽江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江岸区发展实际,编制《江岸区区域空间发展“十三五”规划及行动计划》,规划编制期2016—2020年

一、“十二五”期间发展成就

一是经济实力实现“大跨越”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实现经济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收入三个倍增;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江岸区三产比从2010年的76%到2015年的79.12%,现代服务业的占比从56%提高到65%;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居中心城区第二。

二是城市功能实现“大突破”功能区格局初步形成,金融、商贸等薄弱功能取得重大突破。三旧改造有序推进,拆迁规模居中心城区前列。交通基础设施全面推进,轨道交通按500米服务半径,可覆盖1/3的居住区,次支路网实施率接近50%。

三是民生服务实现“大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市第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5平方米。

二、“十二五”期末对标差距

    (一)经济实力与“高端产业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强区”目标尚有差距。

一是经济总量和排名有所提升,但规模不大、增速不快。2015年居中心城区第四,比江汉区少61亿元,仅为上海市黄浦区的50%、重庆市渝中区的90%。二是生产性服务业优势不明显,与本地制造业联动不足。中心城区的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基本为金融、商贸和房地产等服务业,但我区总部企业较少,对经济控制力的影响较弱,对本地产业的粘合度不足。三是制造业的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中小企业发展也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制造业土地成本约为新城区的2-3倍,以周黑鸭为代表的传统企业外迁,“退二进三”的实质更多是“退二进居”,导致我区正面临产业空心化的压力。同时,易瓦特、金运激光等部分企业,市场和原材料“两头在外”,产业链条短,未形成产业集群。四是创新创意的功能和产业培育不足。高新企业数量和产值分别为武昌区的1/2和1/4,文创企业规模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3/4 。

    (二)城市功能与建设国际滨水生态绿城的要求尚有差距

一是老城区尚未摆脱依附的角色。特别是2015年我区消费支出总额高于江汉、硚口,但本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却低于这两个区,说明了我区金融商贸、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发展不足,导致消费外流。二是新城尚未摆脱卧城的角色。后湖地区居住用地占比达50%以上,高于国标40%上限,各类就业岗位、配套设施偏少,进一步加剧了潮汐式交通压力。三是独具魅力的沿江地区未能转化为战略文化功能集聚区。与伦敦南岸地区、巴黎左右岸和芝加哥滨湖路地区等世界著名的滨水区相比,缺乏集中布局文化、艺术、科普、创意等场馆来提升城市竞争力和软实力的大手笔谋划。

    (三)民生保障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尚有差距

一是民生综合指标居中游,与先进城区有一定差距。我区人均图书册数指标仅为上海黄浦区的1/5、北京东城区的1/2,千人床位数和千人医技人员数仅为广州越秀区的1/2和1/5。二是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相比,养老和文体设施覆盖率不到40%。三是与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的“高大上”相比,中小型设施建设标准偏低、较为粗陋。四是与功能高度复合的“邻里中心”相比,各类基层设施建设比较分散。

三、“十三五”面临的发展环境

一是国家战略机遇叠加催生区域新格局“一带一路”将推动武汉重回“欧亚经济中转点”,江岸区要“借船出海”,与阳逻港深度合作,做大外部市场。“长江经济带”强化武汉的核心城市和超大城市定位,江岸区要“海纳百川”,吸纳更多创新创业人才和大学生,做大蓄水池。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江岸区要“虚怀若谷”,吸纳汉口地区都市产业资源,做大汉口创空间,形成与光谷相媲美的创新改革高地。

二是省域发展战略明确城市发展新目标。湖北省将支持武汉向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迈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和生态宜居武汉、文明武汉、幸福武汉。着力推进圈域一体化和同城化,构建大武汉都市区。

三是长江时代战略提出空间发展新亮点。把握好建设世界一流的城市亮点区块,打造长江主轴上最璀璨明珠的机遇,在打造长江主轴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和规划建设长江新城的过程中,发挥好关键节点作用。同时,大力推进“四水共治”,努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滨水生态绿城。

四是“十三五”时期提出转型发展新要求。要按照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要求,在武汉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征程中开创江岸新局面,努力建设创新活力城区、幸福美丽江岸。

四、规划目标和空间结构

    (一)规划目标

“十三五”时期,武汉即将进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第二梯队”,我区也要力争从“中等区”迈入“核心区”,在发展与转型并存的重要转折期,努力建设创新活力城区、幸福美丽江岸。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先行区、现代服务中心区、老汉口历史文化核心区、法治示范区、生态宜居城区,坚持“五区联动”发展,全力打造“三区一带一城”。

在经济发展上,要弯道超车,不要低端引擎,着力强化金融控制力和创新驱动力;在城市建设上,要人文魅力,不要千城一面,着力彰显原五国租界区的原生文化风貌和滨水生态绿城的新生文化势能;在民生保障上,要均享幸福,不要短板缺口,着力打造体现生态文明的30分钟绿色生态圈和体现公共服务的15分钟优质生活圈。

    (二)人口规模

通过连续平均增长率法、经济弹性系数法、年均增长率法以及居住用地容量等四种方法进行综合预测,江岸区2020年的常住人口规模为110-120万人。

    (三)空间结构

在长江时代发展背景下,长江主轴将决定着城市空间布局走向,长江新城将是代表城市发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区、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考虑到上述因素,结合区党代会精神要求,规划提出“三区一带一城”的空间结构,即突出“文艺范”,全面建成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彰显“国际范”,基本建成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注重“含金量”,创新发展建设大道金融产业带;着力“提气质”,加快建设后湖产城融合示范区;着眼“蓄势能”,精心运作汉口科技生态新城。

在空间路径上,提出“南优、西联、北拓”的空间战略,即向南优化调整和提升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文创、商贸等功能,向西联动和承接江汉区建设大道金融一条街的发展势能,向北拓展汉口科技新城的发展新空间,完善后湖新城的产城一体新职能。

五、功能区发展规划

    (一)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

1. 区位与范围

北至黄浦大街,南至江汉路,西至解放大道,东至沿江大道,规划范围陆域面积约4.28平方公里。

2. 禀赋与短板

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是武汉现代城市形制的起源,是武汉近现代文艺、多元、时尚生活的核心地区。但是,“插蜡烛式”的改造模式对原租界区的历史风貌和肌理造成一定影响,出现了历史风貌碎片化、有建筑无街区的现象。

3. 定位与策略

依托现有里份空间格局,恢复原租界区历史风貌,打造呈现“老汉口”独特风韵和魅力的慢生活城;强化对历史建筑的主动性保护,注入文化旅游、创意设计、时尚消费、高端商贸等功能,打造以“文化+”产业发展为主导的大江金岸;提升历史街区的景观环境和文化功能,构建国际文化交流展示窗口,打造传承历史的世界级文化创意人文高地。

在发展策略上,一是突出文艺范,要从点、线开发模式过渡到街区开发方式,整体提升文化氛围;二是控制住宅量,城市更新改造中,增加文化休闲、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用地比例,适度控制住宅开发节奏和总量。

4. 空间与项目

【发展空间】依据“十三五”三旧改造规划,整治提升区主要分布在青岛路、吉庆街、延庆里、艳阳天等地区,用地规模116.7公顷;改造重建区主要分布在大智路、三阳路邮局等地区,用地规模1.3公顷。

【经济项目】围绕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积极推进汉口文创谷的建设,重点突出青岛路片、中共中央旧址片、老通城文化风情街、延庆里和坤厚里、张自忠路商贸中心、朝宗文化旅游等6个重点项目。

【城建项目】以建成轨道交通7、8号线一期、三阳路过江通道和中山大道综合改造为重点,完善黎黄陂路、铭新街等9条次支路网及慢行系统的建设,新建1座110千伏南京路变电站。

【民生项目】提升现有基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新建大智门艺术中心、区妇幼保健院、2个邻里中心、3个文化设施、3个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4个社区养老院和2个菜市场等设施,改造提升8个中小学、14个社区服务中心(站)、3个社区养老院和4个菜市场等设施。

    (二)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

1. 区位与范围

北至二七长江大桥,南至黄浦大街,西至解放大道,东至沿江大道,规划范围陆域面积约2.88平方公里。

2. 禀赋与短板

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拥有3.3公里长的一线滨江景观资源,交通基础设施和区位条件较好。目前,处于供地和建设初期,金融商务氛围还需要进一步培育。

3. 定位与策略

集国际企业总部、地区企业总部,打造提供国际化高端商业及文化休闲功能的国际总部商务区;展现“新江岸”面向未来的气魄和风采,成为代言长江中游面向国际商务高度的汉口新中心。

在发展策略上,一是彰显国际范,通过引进国际企业、建设国际社区、策划国际活动等一系列措施,将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打造成武汉市国际人才最集中的区域;二是聚合商务能,有序引导非首都职能的央企、大企业华中总部、省属企业总部和领事馆等总部资源向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集中。

4. 空间与项目

【发展空间】依据“十三五”三旧改造规划,改造重建区主要分布在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的核心区,用地规模85.2公顷;统迁拆除区主要分布在二七桥头片,用地规模31.5公顷。

【经济项目】围绕周大福核心片项目和延续武汉天地商务功能,聚集国际和地区企业总部,重点突出周大福金融中心、滨江国际金融中心、武汉天地盛荟购物中心、商务酒店等6个重点商务项目;依托现状相对成熟的居住区域,突出国际社区理念,重视高品质公共空间的营造,重点突出华发首府、泓江外滩、万科翡翠等5个高端住宅项目。

【城建项目】以轨道交通10、12号线、沿中山大道的有轨电车、沿江大道、二七路过江通道及地下环路的建设为核心,完善头道街、温馨路等26条次支路网及慢行系统的建设。同时,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黄浦路污水厂、黄浦路排涝泵站、新村垃圾转运站扩建工程,新建新村环卫车辆停保场、分金炉和江车2座110千伏变电站。

【民生项目】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公共服务设施,构建集文化艺术、休闲为一体的公共开放空间,重点突出文化公园、音乐厅、图书馆、铁路博物馆、工人之路等8个重点项目,并新建2个国际学校、1个国际医院,改造5个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

    (三)建设大道金融产业带

1. 区位与范围

北起京广铁路,南至解放大道,西至三眼桥路,西南抵江汉北路,南临江汉路。沿线区域规划陆域用地总面积约13.7平方公里,区内建设大道长约6.8公里。

2. 禀赋与短板

建设大道被誉为“武汉的华尔街”,该范围内政务、医疗、教育等资源优势突出。但部分街区环境空间拥挤,居住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

3. 定位与策略

依托沿线金融商务总部资源,打造高端金融机构为主体、外资和新型金融业态为特色、各类金融中介和服务机构全面发展的金融服务高地,华中地区知名的金融集聚区;依托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进一步完善文体、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功能,打造市级高品质现代都市公共服务中心,生态和谐居住区样板。

在发展策略上,一是扩金融能级,依托保险行业发展优势,围绕建设大道进一步聚集金融资源,提升金融发展能级,增强金融辐射能力;二是扬历史文化,整合宗教旅游资源,以古德寺为核心、以街区为单元进行整体性保护开发,加强建筑风貌和街区环境整治,完善景区内文化和旅游配套服务功能,;三是优街区环境,腾退低端工业,加强棚户区和城中村整治和改造,植入文化、生态休闲等生活服务功能,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4. 空间与项目

【发展空间】依据“十三五”三旧改造规划,整治提升区主要分布在西马路、台北路、竹叶山、古德寺片等地区,用地规模26.5公顷;统迁拆除区主要分布在高雄路、澳门路、红桥村、为群片、二七片等地区,用地规模46.2公顷;改造重建区主要分布在赵家条、工农兵路等地区,用地规模30.6公顷。

重点打造“一带两区”。 一是加快建成建设大道金融产业带, 以台北路、香港路金融商务区为核心,向建设大道以北延伸集聚金融、商务服务及高档写字楼,打造成华中地区知名的金融集聚区;二是全面修补完善西马、劳动片区,全面推进三旧改造项目,完善片区公共服务功能,提升改造老城片区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三是着力改造提升二七片区,依托古德寺为核心,推进宗教文化旅游功能区建设,提升周边地区街区环境。

【经济项目】向建设大道北延金融商务职能,依托香港路片、赵家条片、韦桑片和为群片,推进香格里拉酒店写字楼等12处高端商务写字楼项目;重点沿台北路、澳门路、黄埔大道推进武汉华润中心等3处商业综合体项目;结合古德寺片三旧改造,打造古德寺宗教文化区;结合高雄路片、澳门路片三旧改造,推进永安建材市场改造等4处精品商住区项目;推进台北路、西马片和二七中胜片、联合村片旧城改造等10处危旧房改造项目,改善居住环境。     

【城建项目】全面提升骨干路网体系,完善次支路网及慢行系统建设。推进地铁7、8号线续建,新建地铁10号线;新建横一地下通道、温馨路、中一路南段等,改造提升解放大道、建设大道、香港路、澳门路等城市干道和支路,完善三眼桥路、韦桑路、黑泥湖路等29条次支路网及慢行系统的建设;新建1座220千伏赵家条变电站以及黑泥湖消防站、二七消防站。

【民生项目】一是开展市、区级公共设施提升工程,重点推进汉口医院总院、市妇幼儿童保健中心、区游泳馆等“4院1馆”项目;二是推进“15分钟生活圈”建设工程,按照500米服务半径推进基层设施全覆盖,共建成6大邻里中心、14个社区服务中心(站)、4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处养老院、22所中小学、2处街道体育用地和9家标准化菜市场。

    (四)后湖产城融合示范区

1. 区位与范围

后湖产城融合示范区是主城区最早规划建设,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发展居住综合组团之一,被誉为“汉口后花园”。规划范围为由三环线、汉黄路、解放大道以及京广铁路围合的区域,陆域总面积24.2平方公里。

2. 禀赋与短板

该地区拥有一河一湖的优良生态资源,是离汉口核心区最近的大型居住区,居住用地实施率达82%,但产业导入不足,职住不平衡,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支路网建设滞后。

3. 定位与策略

发挥城市后花园资源之禀赋,施展人气集聚优势,着力“提气质”,将后湖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建设成为活力创新高地;加强城市整体设计和品质提升,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短板,打造品质生活街区。

在发展策略上,一是平衡职住,利用人口规模优势,吸引中高端生活服务业入驻,探索产业升级模式,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就业;二是均等服务,创新多元供给模式,补足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打造优质共享生活圈;三是织补路网,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完善慢行系统;四是提升环境,倡导绿色生活,提高景观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健康家园。

4. 空间与项目

【发展空间】依据“十三五”三旧改造规划,统征拆除空间主要分布在汉黄路以西、解放大道以西区域以及京广铁路以北沿线等地的旧城、旧厂,用地规模约200.9公顷;改造整治空间主要分布在汉黄路以南的岱山区域,用地规模约35.1公顷;推进建设空间主要分布在金桥大道两侧塔子湖、黄孝河区域以及新荣片区域,用地规模约130.2公顷。

【经济项目】以绿地汉口中心、承田国际大厦、新江岸生活广场、新荣商贸城等大型商住综合性项目为引领,加强科技园区和城中村产业用地的改造升级,注入“工业4.0”、智能制造、“健康+”等新兴产业,形成市民之家商业服务核心圈和黄浦科技园产业服务核心圈。

【城建项目】推进地铁8号线建设,新建地铁21号、12号线;全面提升骨干路网体系,贯通横向和谐大道和纵向建设大道延长线,改造提升中一路、汉黄路等城市干道,完善次支路网及慢行系统建设。。新建石桥给水加压站,新建塔子湖、石桥污水泵站,新建塔子湖、岱山、百步亭一级普通消防站,新建塔子湖垃圾转运站,新建永红环卫车辆停保场,新建塔子湖、潇湘路2座110千伏变电站。

【民生项目】提升现有基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新建3个邻里中心(绿地邻里中心、后湖邻里中心和金桥邻里中心),推进江岸区体育馆、江岸区文化馆等5个文体设施、25个社区服务中心(站)、后湖综合医院等4个医疗设施、21个中小学、7个社区养老院和13个菜市场等设施建设。

   (五)长江新城谌家矶片

1. 区位与范围

北至府河新堤,南至汉堤路,西至汉黄路、解放大道,东临长江,规划范围陆域面积约21.9平方公里。

2. 禀赋与短板

长江新城谌家矶片位于汉口北部地区门户区,是中心城区范围内唯一有待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战略性空间。但受现状铁路、大型高压走廊等基础设施的分割,该区域可开发用地分布破碎化。

3. 定位与策略

“长江新城”是武汉市下一步着手规划建设的世界一流城市三大亮点区块之一,是武汉市提升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城市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从文化渊源和区域格局来看,谌家矶地区应作为长江新城最重要的战略性成长空间。

在功能定位上,着眼“蓄势能”,形成一块集智慧、科技、健康等战略性功能为一体的全新增长板块。一是放眼长江流域和大汉口地区,打造以未来新经济和新方向为引领的未来智慧城;二是集聚科技创新、微型智能制造、体育休闲、健康管理、生态示范等战略性功能,打造创新驱动的科技生态城;三是精心运作新城建设,高标准配置基础设施体系,打造产城融合的健康和谐城。

在发展策略上,一是引科创产业,引导产业集聚,植入低碳产业类型,构建以发展生物医药、制造业配套服务、环保产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文化创意、商贸基地、创意设计、企业总部等知识密集型为核心的中央产业区(CID);二是配公服设施,保障产城一体化建设,高标准配备中小学、医疗、体育、文化、养老等公益性服务设施;三是留生态基底,营造贯穿区域内部的朱家河生态景廊道,打造“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强化堤防保护,利用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范围内府河湿地景观区,构建基地内沿三环线的生态公园景观带。

4. 空间与项目

【发展空间】依据“十三五”三旧改造规划,统迁拆除区主要分布在丹水池、谌家矶朱家河村和新建村等地区,用地规模559.3公顷。

【经济项目】承接汉口国际滨江商务区的功能外溢,辐射汉口北和武湖片区价值链的高端职能,重点突出丹水池商贸总部基地、谌家矶新城中心区、幸福产业园等3个重点项目。

【城建项目】全面提升区域的骨干路网体系,建成地铁12号线、21号线,续建江北快速路、堤角过江通道和解放大道下延线,改造汉施公路、汉黄路,完善浦园街、黄莺路等40条次支路网及慢行系统的建设。同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建堤角水厂,新建2个220千伏变电站、1个污水泵站、2个排涝泵站和2个消防站。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沿朱家河打造1处生态绿色的滨水走廊。

【民生项目】全面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新建谌家矶国际足联超级杯场馆、谌家矶文化中心、黄埔综合医院、堤角专科医院,推进2个邻里中心、10个中小学、2个文化设施、3个体育设施、5个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6个社区养老院和10个菜市场,改造堤角综合医院、8个中小学、13个社区服务中心(站)和3个社区养老院。

六、分街道发展指引

本次规划编制了16个街道和百步亭社区发展指引,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民生保障等三个方面,进一步落实区域空间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同时也作为指导各街道建设发展的实施依据和指引。

 

 

 

抄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区委办公室,区人武部,各人民团体。

区人大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法院、检察院。

武汉市江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12月4印发

附件:

关联解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下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