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边栏
城市日历 查询服务
政务微信
无障碍
智能问答
收起边栏

音频文字解读:关于江岸区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岸政办〔2021〕26号)的政策解读

【打印】 【下载】 【 字体:   】
2021-12-24 17:25:00来源:江岸区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四五”规划纲要精神,适应国内国际循环发展新格局,抓住国家战略布局和产业转移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擦亮江岸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金字招牌,全面落实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奋斗目标,根据武汉市“十四五”总体规划和科技创新工作部署,结合江岸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特制定江岸区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首先对《江岸区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总体情况是,“十三五”以来,江岸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与产业培育、知识产权强区建设,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各项工作取得较好进展。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十三五提出的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进展情况总体良好,主要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其他辅助指标按计划完成目标任务。“十三五”期间,江岸区先后获批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科技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三五时期重点任务实施取得良好成效,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5333”双创生态系统建设成效显著,创新创业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空间快速拓展;创新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不断优化;专业科技服务平台不断增加,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可喜成就;知识产权强区建设深入推进,科技成果内涵不断提升;科技金融加速发展,积极探索科技融资新模式;智慧城区建设不断加快,“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江岸区科技创新发展还面临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亟待解决。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较小;技术创新平台载体资源欠缺;双创孵化载体服务能力有待加强;科普社会化格局尚未形成。

“十四五”时期,江岸区科技创新发展面临一系列有利机遇。一是国内国际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国家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为江岸区科技创新提出新战略指引;二是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实施,为江岸区科技创新提供有利的发展机会;三是以数字科技为代表的新基建对科技创新影响加深,为江岸区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动力源;四是武汉全力推进长江新区建设,为江岸区科技创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五是武汉市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为江岸区科技创新升级提供有力政策支持。

与此同时,“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江岸区地区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完成目标任务的压力较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样造成一定压力。受发展土地有限、资金限制等因素影响,科技型企业到江岸落户投资的氛围还不够浓。

因此,江岸区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切实增强“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抢抓机遇,勇于挑战,大力革除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推动江岸区增长动力实现新转换、产业发展保持中高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促进全区科技发展再上新台阶。

结合江岸区科技创新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发展环境,“十四五”时期江岸区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武汉时的殷殷嘱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适应国内国际循环格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国家、省市区各项决策部署,把握武汉市建设“五个中心”、实施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发展契机,围绕江岸区“三中心一基地”建设,实施创新产业培育、双创载体建设、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投融资保障、科技人才汇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为民惠民七大工程,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完善创新链,推动科技创新与全市、全区发展战略深度融合,高标准打造“汉口之心、美丽江岸”,努力使江岸区走在武汉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前列,力争在十四五末建设成为全国创新型城区。

确立的基本原则为:一是瞄准需求,增加创新要素有效供给;二是服务主体,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是深化改革,完善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四是扩大开放,促进横向纵向深入合作。

确立的主要目标是:进入新的时期,江岸区必须牢牢把握国家战略与发展机遇,以更大的决心,把创新摆在全区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统筹规划江岸区科技创新蓝图。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创新氛围浓厚、创业环境优良、创新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引领”的全国创新型城区。到2035年,基本实现科技创新与现代产业体系深度融合,成为武汉市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十四五”具体发展目标如下:

——综合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加。到2025年,全社会R&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6%,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

——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壮大。全面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到202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科技小巨人达到3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7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力培育创新主体,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到2025年,市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突破40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20亿元。

——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型城区建设成效显著,融通创新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双创基地前列,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示范力的国家融通创新型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到2025年,市级及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突破40家,其中,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13家,孵化众创空间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

——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贯彻“四大资智聚汉工程”,引导和支持人才、资本、技术、平台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等为代表的科技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到2025年,科技服务机构数达到30家,科技金融投入金额达到20亿元。

——创新型产业加速成型。坚持科技创新与现代产业体系的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具有江岸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到2025年,初步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创意、生态环保、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科普社会化新格局基本形成。准确把握科普工作的历史方位,努力实现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大力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到2025年,全区科普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基层科普能力显著提升,科普宣教覆盖进一步扩大。全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3%。

为实现上述目标,“十四五”时期江岸区科技创新发展重点实施以下主要任务:

一是实施创新产业培育工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5+X”创新兴产业集群;促进科技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发展科技服务业;运用产业地图引导布局产业发展

二是实施双创载体建设工程,完善双创服务体系发挥双创示范基地先行优势;促进创新创业载体升级;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三是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打造行业领军企业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建设高端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四是实施科技投融资保障工程,畅通科技创新资金通道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丰富科技金融产品;完善科技投融资服务

五是实施科技人才汇聚工程,提升人才聚集能力着力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区;做好创新创业人才保姆式服务

六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提升成果应用水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顶层设计;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速科技成果推广转化

七是实施科技为民惠民工程,服务民生事业发展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城区建设;科技支撑智慧城区建设;科技支撑幸福城区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同发展

规划还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规划考评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政策支持等几个方面制定了保障措施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