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岸区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的政策解读
近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江岸区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针对我区水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发展要求,全面规划了“十四五”时期水务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十四五”时期我区水务发展的重要依据。现将《规划》的主要情况解读如下:
一、编制背景
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要求,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及新时期治水方针,贯彻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精神,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结合武汉市“十四五”水务建设规划、江岸区区级发展部署、水务工作实际情况,编制完成本规划。
二、编制过程
根据区委、区人民政府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总体部署,江岸区水务和湖泊局于2020年8月组建“十四五”工作专班,启动《规划》编制工作;2021年1月编制完成初稿;2021年1月上旬召开规划征求意见会,就规划方案向水务相关专家、区人大代表、区政协代表、居民代表等进行了汇报,并征求其意见及建议,会后根据其意见进行了修编完善;2021年3月下旬通过专家评审会,根据专家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形成修改稿;2021年4~9月,结合中央、省、市、区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加强与市区两级相关专项规划衔接,进一步对本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报批稿;2021年12月,《规划》经区人民政府同意,正式印发实施。
三、主要内容
《规划》共分八个章节,包括总则、“十三五”水务建设成就、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十四五”水务发展新形势、“十四五”水务建设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建设计划和保障措施。
(一)总则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及新时期治水方针。《规划》包括供水安全、防洪建设、排涝防灾、污染控制、生态构建、水务管理、体制创新共七个方面,涵盖全区所有涉水事务。
(二)建设成就、存在问题及发展形势
《规划》回顾了江岸区“十三五”期间,关于推进供水设施改造、巩固防洪安全设施建设、提标升级排水设施、完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提升河湖水环境、建设智慧水务平台等水务工作总结。梳理了防洪设施薄弱环节、排水系统易渍水点等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中央新时代治水方针、省、市、区发展部署等为水务发展带来的机遇及要求。
(三)总体思路
《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水务建设的规划思路、发展目标及指标体系。围绕系统治水、源头治水、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全民治水,实现水务基础设施从基本保障向品质化、一体化保障提升,水务管理从粗放式向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提升。全面建成防汛安全可靠、供水水质优良、水环境优良、水务管理高效的水务综合保障体系。
(四)主要任务及建设计划
一是完善供水保障体系,推进节水城市建设。配合市级启动水源地优化调整,提升水处理工艺,推进朱家河综合整治,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积极推进供水管网新建及老旧管网改造,启动优质饮用水试点,满足市民不断提升的供水品质需求;推进全过程节水试点,树立公共领域节水增效典范,推进节水城市建设;构建“布局优化、水质优良、安全可靠、节水优先”的城市供水保障系统。
二是巩固防洪保障体系,提高水灾防控能力。结合长江新城起步区建设及府澴河出口综合整治,提升谌家矶堤防等级;推进补齐堤防设施短板,完善长江防洪体系,确保一方安澜;健全水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体系,提高洪涝灾害防御水平;构建“体系完备、安全可靠、可防可控”的城市防洪保障体系。
三是排涝体系提标升级,提升雨洪管控能力。大力推进排涝泵站、重要港渠、骨干通道的提标升级,以及常规排水设施建设和改造,全面提升江岸区整体排水防涝能力;针对顽固渍水点开展以管线提标、地面改造等方式为主的局部排涝工程建设逐个消除;构建“小雨、中雨无渍水,大雨、暴雨保交通,持续大暴雨抗渍灾,不可抵御特大暴雨保安全”的城市排涝防灾体系。
四是污水系统提质增效,改善河湖生态环境。以流域为单元,全力推进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提质增效,统筹防洪达标、水污染治理和生态景观三大任务,深入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以黄孝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为依托,开展污水处理厂、泵站、管网等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提标改造,以源头控制、迁移过程控制为主,末端控制为辅,雨污分流、清污分流与溢流污染控制措施并举;加强黄孝河及支流水环境治理及水生态修复力度,实现河湖防洪、生态景观、休闲功能的有机结合,形成“一江两湖三河九渠”的大水网生态系统。构建“水质达标、环境优美、长制久清”的城市水环境体系。
五是升级智慧水务平台,提升水务管理效能。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强化涉水事务综合监管,完善风险防控和应急响应体系,完善智慧水务平台建设,强化科技引领,通过深挖潜能实现提质增效,全面提升水务综合管理水平及效能;构建“机制顺畅、广泛互联、决策科学、创新发展”的智慧水务管理体系。
(五)保障措施
从加强组织、严格制度、强化资金、扩大宣传等方面,提出相关保障措施,保障规划落实。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