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教育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建设教育强区这一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奋力书写江岸美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党建引领,保持教育强区建设定力
1.强化理论学习。把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发挥区教育系统“美好教育向未来”宣讲队作用,全力推动会议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2.加强制度建设。全面实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推动109所学校修订学校章程,规范党组织会议和行政会议议事规则,健全党务工作机构,形成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
3.优化干部结构。通过调研摸底和考核测评,发掘一批年轻干部。统筹用好领导职数,规范有序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年共调整校级干部140余人次,稳步推动31名校级干部退出管理岗位。加强干部梯队建设,推进实施江岸区教育管理干部队伍“铸将工程”,有效改善了教育系统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为教育强区建设提供强大战斗力。
(二)坚持项目引领,夯实教育强区建设基础
1.实施优质扩容工程。科学规划学校布局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今年新增中小学学位2640个,新增幼儿园学位810个。截止2024年秋季,我区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约64.29%,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约87.18%,有效扩大了普惠性幼儿园资源。
2.实施智慧校园工程。持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目前,全区有4所“湖北省数字校园”,26所市四星级智慧校园,5所市五星智慧校园培育校,32个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实现了学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3.实施两项国创工程。严格对照创建标准,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全面落实保障措施,全力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和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的创建。目前,已顺利通过省级督导和国家级实地核查。
(三)坚持品质引领,充实教育强区建设内涵
1.关注学生思政。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带到课堂、融入课程、讲进心底。以江岸红色资源为基础,推出30节红色微课,推广100节责信班会案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知,“责信德育”荣获全国中小学德育优秀案例。
2.关注关键学能。聚力“质量一号工程”,聚焦“美好课堂”,着力改革难点,优化教学模式。推进职业教育普职融合、产教融合,构建学校企业双主体合作机制,中考高分保护人数保持全市第一;2024年高考六百分规模创历史新高,90%以上的学生考入本科院校。
3.关注身心健康。全面落实“双减”,6个“双减”优秀案例在全市获奖。校外培训治理工作2次被教育部推介,并在全省会议上经验交流。打造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推进体艺课程,现有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所、国足球特色学校12所、优秀文化艺术传承校9所。辅读学校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四)坚持名师引领,提升教育强区建设内力
1.多维雁阵锻造名师梯队。实施“雁阵工程”,打造“众雁齐飞”的教师专业发展格局。“头雁领航”,建有3个湖北名师工作室,3个“黄鹤英才”工作室。“大雁凌云”,遴选3人参加国家及省名师培养。“新雁腾飞”,实施新教师“高起点跟岗”和“多维度轮岗”培养,助力新教师快速成长。
2.广纳贤才扩充新生力量。通过专项招聘、公开招聘、政策性安置公费师范生等方式,补充在编教师327名。根据生源增长实际,持续完善合同制聘用教师补充机制,为江岸教育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3.宽严相济激发存量活力。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专项整治,严肃查处教师失德失范行为。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制定《优秀中小学(幼儿园)劳动(劳务)合同制教师薪酬激励工作方案》,激励优秀聘用教师扎根江岸。
二、2025年工作计划
(一)坚持党建为首,培育教育党建新动能
1.全面坚持和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公办幼儿园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民办教育和校外培训机构党建工作,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全覆盖”。
2.全力锻造干部教师队伍。组织实施中小学校干部梯队培养“启航行动”。开展干部队伍建设调研,加强年轻干部培养。坚持严管厚爱,统筹抓好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服务工作。
3.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中小学校园食堂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突出问题、教学设备和固定资产采购管理不规范问题等专项整治,健全长效机制。紧盯重点岗位、关键环节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开展违规吃喝、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问题专项整治。加强纪检组织建设。
(二)坚持扩优提质,不断满足群众新期待
1.建设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巩固学前毛入园率,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和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深入推进义务教育教联体建设,办好一批群众满意的“家门口”新优质学校。
2.协调各类教育发展。推进高中特色发展,发挥领航校、特色校引领作用,组建共同体。办好青航班、新疆内高班、中外合作班,促进体艺、科技等特长生培养。实施职业学校“双优计划”,建设优质教材和核心课程。推动普特融合。完善终身学习网络和老年开放大学办学体系。
3.提升中高考质量。总结两考得失,完善备考交流与资源共享。破解学校、学科、班级和教师的薄弱点,培养优势学科与拔尖学生,做到安全备考、人文备考、科学备考,谋求2025届中高考质量新突破。
(三)坚持铸魂强师,塑造教师队伍新形象
1.加强师德建设。坚持师德建设与党建相结合,从严把好“五个一律”,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常态长效。持续开展在职教师有偿补课问题专项整治,对师德违规行为“零容忍”。
2.加强队伍管理。推进教师“区管校聘”,实施“能上能下”改革性岗位聘用工作。改革收入分配机制,优化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机制。夯实全学段教师专职交流,优化师资均衡配置。
(四)坚持安全规范,筑牢教育治理新防线
1.抓实宣传教育。统筹开展防溺水、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控、防欺凌、防性侵等安全教育,强化安全应急演练。全覆盖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关爱重点人群,努力减少严重心理危机事件。
2.筑牢安全体系。强化部门联动,深化“学校周边安全区域”和“护学岗”工作。加强学校、家庭、社会联系,深化防范校园欺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抓好控辍保学,推动校园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3.提升法治水平。加强依法治校,坚持校法治副校长制度。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教育长廊、宣传栏等,结合学生特点开展法治宣传活动,组织开展中小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系列活动,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