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湖北省政府武汉市政府

智能问答 长者专区 残疾人专区 无障碍繁体登录注册

关于武汉市江岸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字号 :  | 
发布时间:2023-06-02 15:29 |  来源:江岸区发展和改革局


关于武汉市江岸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21226日在武汉市江岸区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武汉市江岸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吴振羽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全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新一届区政府开局之年,也是江岸发展历程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汉口之心、美好江岸”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经济向好基础夯实巩固

经济发展能级提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不折不扣、及时有力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有效应对多轮疫情冲击,延续地区经济稳定恢复发展态势,预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6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2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3亿元。

有效投资规模扩大。树牢“项目为王”的理念,坚持全要素保障、全链条配套、全过程服务,重大项目实现“一批一库”滚动发展。泰康金融中心、中信泰富滨江金融城、中诚信征信总部大厦、华发外滩荟等17个市级重大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220亿元,达全年目标任务的200%以上;新开工新荣TOD天街综合体等亿元以上项目35个,总投资达470亿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预计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0亿元。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深入实施头部企业招引行动,累计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超过60个,签约数量领跑中心城区,总签约金额突破700亿元;引进长峡快道等重点企业70家,招引中南地铁传媒等头部企业10家。预计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首次突破千亿元,产业项目到位资金突破265亿元。

市场主体量质齐升。深入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累计发放纾困贷款191亿元,兑现奖励资金1965万元,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28亿元,切实帮助企业纾困解难、降本增效。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3.18万户,预计新增“四上”企业180家。

(二)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主导产业优势加固。高标准编制《江岸区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金融保险、创意设计、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生态环保五大产业占GDP比重超五成。全区金融服务业法人及区域总部机构突破100家,金融业增加值规模稳居全市前列;6家创意设计企业进入全市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营收规模百强名单,创意设计产业总营收达200亿元,成功举办武汉设计日“设计之夜”暨发布盛典等设计“云”活动;武汉万象城、潮流盒子X118等重点商业项目盛大开业,迅速成为城市商业新地标,新增商业商务面积35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净增限上企业逾百家,全年引入各类首店、旗舰店超过50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547亿元;吉庆街入选湖北省非遗特色街区,保安洋行旧址、永利银行旧址蝶变高端酒店;发挥三峡集团的“链主”优势,新引进“三峡系”企业4,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

新兴产业布局加速。成功引进中核国宏智慧城市有限公司等3家数字经济重点企业落户江岸。中信数智成功申报省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和弦科技等7家企业的10项资源入选2022年武汉市首批数字经济服务资源池。重点建设“智慧分级诊疗平台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等11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成功培育小码联城、深捷科技、中信数智等3家企业入选2022年武汉人工智能企业库,组织湖北鹏鲲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通过人工智能企业认定评估。

楼宇总部实力加强。修订江岸区招商留商奖励办法、制定江岸区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更大力度招大引强、培优育强,新引进湖北商贸物流集团等各类500强总部3个。楼宇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武汉企业天地1号、华润置地大厦等重点商务楼宇投入运营,新增纳税亿元楼宇4栋,亿元楼宇数量达到23栋,三峡总部大楼成为纳税过10亿元楼宇。

(三)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创新生态开放包容。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探索完善建设工程担保体系等3个改革事项被评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事项,“全生命周期”服务改革、加快释放留抵退税红利助企纾困、发布涉企案件审判情况白皮书等做法得到省市高度肯定,各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我区改革创新典型经验1200余次,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考核综合成绩连续四年稳居全市前列。

创新要素协同集聚。出台“高层次人才工程20”举措,新增留汉大学生2.2万余人,培育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44名,落地院士项目3个,完成5“科技副总”匹配。加大科创企业金融支持力度,设立5亿元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基金。加快双创载体建设,银江创业梦工厂(武汉站)众创空间入选国家众创空间,新增市级以上众创孵化平台4家,全区专业型众创孵化载体达到10家,众创孵化空间总面积超过65万平方米。

创新主体释放潜能。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路径。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23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35家,培育长江地球物理探测、金运激光、中电建武汉铁塔、安华智能等15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5场,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6亿元,预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

(四)城区功能品质塑新提质

生态文明增添绿色。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空气优良率达到81.4%。进一步加大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力度,鲩子湖、塔子湖水质持续稳定在Ⅳ类及以上标准;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完成入江入河排污口整治59个。新改建绿地36公顷、各类公园10个,城区绿量持续提升;精心打造湿地花城,打造花漾街区3处、花田花海10公顷,百亩“大地花海”繁花盛开,第39届金秋菊展如期开展。

城区治理智慧高效。不断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市容景观,率先启动垃圾容器专项治理,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完成新春垃圾转运站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新建垃圾收集屋34座,建成府河湿地公园配套公厕2座。建成充电桩5800个、充电站10座,完成小区内部精细雨污分流改造36个。“智慧燃气”“智慧桥梁”系统实现常态化运行,垃圾分类平台创新融入低值物回收、收运站点管理等模块全城示范。

市建设有机更新。全区政府投资项目安排159个,总投资355.03亿元,当年计划投入资金36.15亿元;实施社会事业项目共75个,实施基础设施项目共84个。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4.73亿元,主要用于江岸区中小学及幼儿园校园品质提升工程、塔子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五福小路及新兴街棚户区改造项目等46个项目。预计完成征收拆迁64.5万平方米,实现土地储备及供应1239亩。公共设施不断完善,新改建微循环道路10条,完成海绵城市建设工程10项,完工电力通道10.9公里。

(五)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

健康卫生筑牢防线。落实国家二十条、新十条优化防控措施,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新建市八医院核酸检测PCR实验室,建成15分钟核酸检测服务圈。持续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全人群全程接种率达到95.26%。市八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新建7个生物安全二级(P2)实验室和1个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P2+)实验室。

公共服务优化供给。盘活存量租赁住房3828套、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810套,棚户区改造住房新开工2649套、建成8223套;老旧小区开工改造51个、完工改造62个,治理危房59栋,改造房屋258栋、惠及居民11616户。新开办公办幼儿园6所,新增学位1620个,学前教育普惠率达80.64%;新改扩建中小学校3所,新增学位2880个,普通高中录取率达到70%以上,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文体生活繁荣发展。开展“云上非遗”吉庆之星大江金岸等群众性文体活动100余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吉庆街入选省级非遗特色街区。参加省十六届运动会青少年羽毛球比赛,夺得金牌、奖牌团体总分三个第一新增、更新健身器材350余件,不断完善12分钟文体圈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社保净增2.72万人次,发放各类救助金9351.11万元。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新增家庭养老床位740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9.4%。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发放各类就业补贴资金1.32亿元,新增就业2.8万人,登记失业率2.41%,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23年江岸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区委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加快建设“汉口之心、美好江岸”,努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核心引领区!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结合武汉市年度计划初步安排和区“十四五”规划,提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方面。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推动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不低于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

创新发展方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主体活跃、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高地。新增创新街区、创新楼宇不少于5万平方米,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

绿色发展方面。坚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稳步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有序推进生态示范区创建。抢抓“双碳”战略机遇,创新环境治理模式,能耗强度下降完成市定目标,推动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社会发展方面。坚持人民立场增进民生福祉,全力建设资源配置合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的宜居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完成市定目标,新增就业不少于2.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保净增1.62万人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三、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随着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外部红利持续叠加、内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等利好因素加速集聚,江岸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坚持系统观念,推动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持续提升城区功能品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谱写江岸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聚焦产业促升级,强化现代产业体系支撑作用

聚焦“531”产业定位,争创高端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不断推进建设大道金融产业集聚区建设,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打造提升长江左岸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区,创意设计企业全年主营收入增长达到15%以上;精心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外贸进出口增长10%,限上商业主体超过500家,商业综合体总规模达到60万平方米,文化旅游企业全年主营收入增长达到10%。不断提升汉口历史文化中心、武汉现代商贸中心、中部金融保险中心影响力。加快布局环三峡集团生态环保产业集聚区;推动香港路片区全生命周期医疗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健康服务业加速生长;加快发展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知识产权、人力资源服务等专业服务业;前瞻布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科创服务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支持各类创新业态和应用场景在江岸首发首试。用好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创新基金投资、股权投资模式。在充分发掘“三峡系”“长江系”“中信系”等龙头央企资源的同时,兼顾优质“资”的招引和高端“智”的集聚,实现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000亿元,产业项目到位资金不低于280亿元,外商直接投资(FDI)不少于1亿美元,引进各类行业头部企业不少于10家;新增纳税10亿元楼宇不少于1栋、亿元楼宇不少于2栋;培育各类高层次人才200名以上,新增留汉大学生不少于2.6万人。

(二)聚焦创新添活力,激发市场主体引领作用

加快推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在创新创业环境、创业带动就业能力、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创新创业平台服务等方面提档升级,落地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提高科技成果转换效率,落地院士专家项目不少于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不少于26亿元。推动江岸经济开发区等重点片区实施园区提档改造、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黄浦科技园“腾笼换鸟”,推动岱家山科创城“筑巢引凤”。推进辖区现有众创孵化载体专业化升级,增强平台服务和资源聚合能力,新增市级以上众创孵化载体不少于4家。鼓励制造业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拓展研发设计、供应链协同、系统解决方案、柔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增值服务,促进制造业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发展研发、设计、检测等生产性服务外包,鼓励电子商务等服务业企业向制造环节拓展,推动供应链金融、信息数据、人力资源等服务创新发展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落实稳增长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助力各类市场主体降本增效、开拓创新、扩大经营,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不少于2万户。

(三)聚焦内需挖潜能,充分发挥消费基础作用

以武汉万象城、天地壹方、潮流盒子等地标性综合体为依托,大力发展首店经济、潮流经济、IP经济,提升智慧商圈发展水平;加快吉庆、二七、后湖等商圈和竹叶山商贸城等专业市场提档升级,培育直播经济、体验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经营模式,积极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结合市民需求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外摆经营”、共享经济等消费业态,构建分层分类的城市商业格局,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支持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发展,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持续提升传统消费,提高吃穿等基本消费品质,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家庭装修消费,增加智能家电消费,推动数字家庭发展。联动江岸“五色”文化旅游资源,推动商旅文体、吃住行娱多元融合,扩大文化和旅游、群众体育消费,深入发展在线文娱,释放文旅消费活力。

(四)聚焦项目增后劲,更好发挥投资关键作用

以扩大有效投资稳住全区经济底盘,重点推进新希望华中区域总部、周大福金融中心等续建项目加快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0亿元左右。做实做细开工保障要素,全力推动塔子湖山姆旗舰店、国药大健康产业总部基地等计划新开工项目如期开工;优化竣工验收服务流程,力争武建光彩国际城一期、华中国际广场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达效,为产业发展提供招商载体;盘活储备土地,加快推进西马片、五福路片产业项目落地,确保“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全区政府投资项目安排160个,总投资170.25亿元,2023年计划投入资金33.76亿元。其中,社会事业类项目共40个,总投资46.47亿元,2023年计划投入资金6.06亿元;基础设施类项目共120个,总投资123.78亿元,2023年计划投入资金27.70亿元。全区城市更新及房屋征收计划项目12个,其中结转项目6个、新增项目6个,总建筑面积194.34万平方米

(五)聚焦惠民优供给,稳固民生保障托底作用

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坚决落实“十年禁渔”,鲩子湖、塔子湖水质稳定在IV类。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市定目标,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力推进湿地花城建设,坚持增绿提质,新改建绿地完成市定目标。活用中央转移支付和政府债券资金,推进历史风貌区、老旧小区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打通百步亭路等微循环道路,推进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全力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确保民生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75%以上;扩大住房租赁市场有效供给,完成棚户区改造不少于550套、危房治理不少于40栋,老旧小区新开工改造不少于36个,力争完成开工45;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做好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完善特困人员关爱帮扶;推进健康江岸建设,完善医疗保障“四级经办”体系,加快推进“323”攻坚行动,支持市八医院打造以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为特色的现代化三甲综合医院,提升江岸区医疗服务水平,着力增加高质量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健康旅游等多层次医疗健康服务,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新增养老床位200张。完善社会民生基础设施,优化商贸物流设施网络,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家政服务提质扩容。新改扩建中小学校2所、新增学位1845个,新开办公办幼儿园5所、新增学位1350个,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增加普惠托育供给;巩固“双减”成效,推进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建设,举办特色文化体育活动不少于100场次。

各位代表,完成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艰巨,推动高质量发展,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大力监督、支持下,以开拓进取、奋勇争先的豪情,蓬勃向上、奋发敢为的士气,攻坚克难、不负使命的决心,全力以赴为武汉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1. 江岸区2022年主要经济指标预计完成情况和2023年计划

2. 江岸区2023年政府投资项目计划汇总表

3. 江岸区2023年政府投资项目计划表

4. 江岸区2023年城市更新及房屋征收计划表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下载] [打印] [关闭]